小米造车,雷军需要一个“强力副手”

2023-12-31
来源:网络整理

文/周雄飞

为了造车,小米内部高管团队还在不断变化。

近日,据36氪等媒体报道,小米汽车宣布了多项高层职位变动,其中就包括供应链部总经理一职。 全球供应商麦格纳中国副总裁黄振宇将接替小米汽车。 李晓双,系副主任。

供应链业务完成换岗后,李小双将兼任小米汽车营销部总经理,直接向小米董事长雷军汇报。此外,小米“老人”秦志凡也将担任小米汽车营销部总经理。担任市场部副总经理,将与李小双共同管理小米汽车市场开发相关事宜。 对此,小米汽车内部完成了又一轮高层“阵型变动”。

此轮内部高层调整虽然被多家媒体报道,但并未引起业内太多关注和讨论。 这或许是因为,抢人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自2024年3月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汽车制造以来,业内一直在争夺汽车制造人才。 从最早在小米官网发布“英雄帖”招揽人才,到后来干脆用高薪和股权从其他车企“挖”人,担任自己造车业务的高管。

其中包括原上汽通用五菱营销负责人周岭、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正男。 前者来小米后曾主管小米汽车营销部一段时间,但据悉周岭已匆忙辞职; 而后者则是小米汽车的高级顾问。

之所以用如此高的薪水挖走高管,是因为雷军的目的很明显——他想找到会造车、会卖车的人才作为他的助手,共同打造小米汽车的品牌和产品。

毕竟,在造车方面,多年来一直开发智能手机甚至3C消费电子产品、对造车行业没有深入了解的雷军和小米都还只是学生。

就在两个月前的2024微信车展上,宣布造车的小米并未参加展会,但雷军作为参观者来到展会,并与蔚来、小鹏、极氪、高合打卡BBA等多家车企均举办展位,详细体验了各品牌的最新产品。 在有网友看来,“雷军只需要一根卷尺就可以测量产品尺寸”。

近一两年,雷军亲自带队前往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等车企总部参观生产线,体验这些品牌的产品。

从拜访车企,到打卡微信车展,再到高薪挖人找助理,雷军的行动背后不仅是兑现“2024年生产第一辆量产车”的承诺,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习并弥补自己。 它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短板和短板使得当第一款车型发布时,其产品仍然能够在新能源汽车战场上占据优势。

如今,虽然小米官方一直强调汽车制造进度超出预期,但首款产品的详细参数和细节尚未公布,引发业界对其产品竞争力的诸多质疑。 距离小米汽车明年正式量产还有半年时间。 雷军和小米汽车能否证明自己?

1、小米造车的时候,人才争夺战还在继续。

小米汽车继续挖人。

根据小米汽车披露的信息,此次内部高管调整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和营销两个领域。 供应链部门由现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前麦格纳中国副总裁黄振宇兼任,直接向雷军汇报。

据连线旅游报道,黄振宇在麦格纳任职期间,参与了麦格纳与北汽新能源的多项合作,其中包括建立了一家名为“蓝谷麦格纳”的合资工厂,这在业内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名字。 “北汽蓝谷智能制造基地”启动并量产首款奇虎αT车型。

由于小米汽车尚未公布黄振宇何时加盟,推测极虎αT将于2024年推出,而小米汽车2024年9月公布的17名造车高管中,并无此人。应该是最新的事情。

从行业角度来看,基于黄振宇此前在麦格纳从事供应链管控的经验,他是更适合掌控小米汽车供应链的人选。

小米对人才的渴求从发布汽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

2024年6月,也就是雷军宣布小米造车三个月后,小米官网的招聘页面列出了许多与汽车制造相关的职位,从自动驾驶,到整车制造,再到传感器、控制、感知等细分领域并且涉及研发,而这些职位在当时都是“急招”的。

连线旅游查阅了小米官网当前的社招信息。 截至发稿,我们可以看到,智能汽车的招聘需求依然较多,比如车载电源硬件工程师、自动驾驶仿真研发工程师、高精度地图算法工程师等。 依然位于招聘页面的最前面。

小米现招聘部分职位,截图来自小米官网

发布“英雄帖”的同时,还有更直接的挖角行为。

就在小米汽车发布招聘要求的同月,《未来汽车日报》报道称,小米一直在全球范围内挖角自动驾驶领域的大咖和专家,薪资基本在“年薪百万美元”起。 此外,小米还会利用较高的股权激励作为挖角的竞争优势。

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吉利研究院院长胡正南。 2024年6月,据多家媒体报道,小米汽车正在挖角胡正男,并向其提供股权增发10亿元的薪资。 对于这一传闻,胡正男当时予以驳斥,称“消息不实”。

但三个月后,胡正男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自己已加入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将专注于智能汽车技术生态系统。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一表态不仅印证了此前小米挖角的传闻,也成功成为雷军造车路上的“关键副手”。 基于胡正男在造车领域多年的经验,他可以帮助小米快速造车。 进步。

至于胡正男为何加入顺为资本而不是直接加入小米造车团队,小米汽车官方并未给出解释。 因此,当时业界猜测可能是由于竞业限制协议的限制。 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型号产品的专利侵权风险。 毕竟,在汽车行业,因跳槽而被起诉专利侵权的情况屡见不鲜。

胡正男引进后,小米汽车寻找大老板的动作更加频繁。

就在胡正男加入顺为资本的同一个月,小米汽车宣布了包括雷军在内的17人高管团队。团队中除了小米的部分“老员工”外,还包括曾任小米汽车外观设计师的李力。宝马 i/M 品牌。 田原,此人将负责小米汽车的外观设计。

小米汽车17人高管团队,来源:雷军个人微博

去年1月,小米汽车正式宣布任命一名高管。 在立法院中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小米汽车微信总部政委。 负责协调小米汽车综合管理、推进专项业务、筹办小米汽车微信总部等工作。 人才建设,向雷军汇报。

据了解,于立国曾担任北汽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党委委员、北汽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并兼任董事长、事业部总裁蓝谷智能能源公司。 主导创立高端汽车品牌极虎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品牌中长期产品规划、用户体验设计、数字化应用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六个月后,雷军从上汽通用五菱聘请了人才。 去年7月,据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林正式加盟小米汽车,担任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直接向雷军汇报。六月

然而,周路在今年2月就匆匆辞职,此时距离加入小米汽车仅7个月。 由此,小米汽车营销部的内部变动由李小双和秦志凡两位高管负责。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小米汽车对人才的渴求,尤其是对汽车制造行业高管的挖角仍在持续。 这背后,也反映出雷军和小米弥补自身在汽车制造领域短板的迫切需要。

2、强大的助手和真正的技术,才是小米造车所需要的。

自从开始造车以来,雷军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我决定亲自带领团队,我愿意把一生积累的所有成就和声誉都用来为小米汽车奋斗。” 2024年3月下旬,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高调说道。

雷军宣布小米进军造车业务,来源:雷军个人微博

随后一个月后的一次直播中,雷军透露“小米汽车可能会在三年后推出”。 再加上雷军随后在不同场合的表态,2024年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内外小米汽车量产的最后一年。 时间。

这意味着造车不是一项可以随时停止的业务,而是雷军和小米押注未来、证明自己的战略业务,而这项业务从一开始就交到了第一份《报告》卡”的时间只有三年。

被曝售价小米汽车怎么办_小米汽车近况_小米汽车售价被曝

但雷军也面临着一个事实——在造车这件事上,他和小米都是“外行”。

众所周知,小米在宣布进军汽车制造之前,就一直在智能手机、3C消费电子和IoT领域进行布局。 对于智能汽车领域,雷军的顺为资本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参与了蔚来和小米。 鹏汽车融资,但对汽车制造领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更不用说打造自己的汽车了。

为了实现从0到1造车的目标,对造车不太了解的雷军首先需要找到一批懂造车的人才作为他的助手,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制造汽车的梦想。”

“跨国汽车制造商与传统汽车行业之间的高层次人才流动是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选择。 由于跨境汽车制造商不熟悉汽车行业的运营规则,因此需要从汽车行业引入管理。 人才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把握市场。”客运协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互联旅游。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上文提到的小米会花费大量资金和股权来吸引胡正男、于立国等汽车大厂加盟的情况。 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其他跨境造车企业身上。 例如,极都刚成立时,其CEO夏一平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招揽造车人才,用高薪吸引人才加盟。

除了人才之外,小米这个造车“外行”还需要很多造车技术的支持。

没有技术,就花钱买——这应该是雷军认为快速弥补造车技术短板的最好办法。 因为在小米造车的时候,雷军就已经宣布利用“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元”的资本优势,作为迈入世纪的敲门砖——老汽车工业。

之后,“买买买”就开始了。 2024年9月,小米投资黑芝麻智能,这也是小米汽车首次投资智能汽车上游核心芯片环节;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领域,小米汽车先后投资了蔚蓝新能源、微信冠宇、中创航空、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多家电池企业进行了投资。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能力已经成为评判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此可见,小米汽车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布局也是非常深入的。

小米开始造车5个月后,宣布以7737万美元(约5亿元人民币)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圳东风科技)全部已发行股份,从而补充其在自动驾驶技术和算法方面的专业知识。 不足的。

除了软件之外,小米还看中了纵目科技和禾赛科技这两家自动驾驶领域的上下游企业。 前者是一家提供ADS(自动驾驶系统)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 供应商; 后者是一家专注于激光雷达传感器研发的供应商。

除了自动驾驶,小米汽车还盯上了智能停车领域。 2024年8月,参与了一家名为的公司的战略融资,这是一家专注于城市级智慧停车的公司。 它利用AI技术为大规模城市级智慧停车提供解决方案。

关于小米投资,大家自行查看截图。

通过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这些上下游布局,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小米汽车正在努力在首款产品中实现停车一体化、高端自动辅助驾驶等优势能力。

上述布局动作被业界视为小米汽车正在通过招贤纳士的双重布局,弥补自身在造车技术和研发方面的短板,追赶已经落后的行业发展进度。人才和花钱购买技术。

但对于雷军和小米汽车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3.小米汽车,等不及了吗?

自从小米开始造车以来,行业内外一直有一种感觉,它的进展太慢了。

这种感觉不仅是因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七年后才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整个赛道不再是蓝海,而是聚集了特斯拉和比亚迪。 、蔚来、小鹏、理想等都是实力雄厚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小米开始造车时,无论是行业内部还是外部,都没有任何加快造车进程追赶进程的迹象。

回想起来,雷军宣布小米进军造车行业的发布会上,除了造车决策是唯一的信息点外,整个发布会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其中有没有太多有用的信息。 。

被曝售价小米汽车怎么办_小米汽车售价被曝_小米汽车近况

在当年雷军亮相的其他直播中,雷军不仅透露“首款产品可能会在三年内发布”,还将首款产品的型号细节、价格范围、产品定位评价为“可能”、“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词语来回应,但实际信息并不多。在线旅游曾在《雷军“造车”》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车还没有出现,所以它有必要尽早建立势头”。

官方宣布“小米首款产品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的消息可能因行业内外质疑而被雷军推迟到2024年底。

图片来源:雷军个人微博

当时,几乎所有其他宣布与小米造车的跨界玩家,动作似乎都更快。

由阿里巴巴、上汽集团和张江高科共同打造的智机汽车已于2024年完成L7和LS7产品的发布,并亮相当年的微信车展。 由华为、长安汽车、微信时代联合打造的品牌及其首款产品 11也在当年年底发布。

相比之下,百度与吉利的联合造车项目虽然没有在2024年发布首款产品,但也于当年公布了“极度汽车”的品牌名称,并透露了首款产品的价格区间。 20万元以上,计划三年左右实现量产。

目前,智机L7于去年3月上市,智机LS7今年也推出; 11也于去年8月正式推出。 极度的首款产品Robo-01探月限量版也于去年10月正式发布。

另一方面,雷军和小米汽车迄今为止仅发布了自动驾驶路测视频,并透露首款产品已通过冬季测试。 除此之外,不仅首款产品还没有对外发布,就连首款产品的外观尺寸、产品定位以及价格区间都还没有正式发布。 汽车制造进度明显落后于阿里巴巴、百度以及华为等跨境企业。

基于这样的现状,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的事实,业内也有声音认为,小米造车已经不能再等了。

今年年初,网上流传了几张疑似小米汽车首款产品的外观谍照。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其具有流线型造型、溜背式、一体式顶篷、传统轿车车型等特点。 对此,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华迅速在微博回应称,这是二级供应商泄露机密设计文件。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华回应网上流传的小米新车谍照,截图取自王华个人微博

这也意味着这些流传的外观照片很有可能就是小米汽车首款产品的样子。 此外,还有网友曝光了今年2月份小米新车的冬季测试图片,进一步让外界对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了解更多。

根据现有信息,小米的首款车型很可能是一款中型轿跑。 前脸采用封闭式进气格栅和独立式大灯,进气口保留在底部; 后尾灯设计成更加犀利的造型; 屋顶采用一体式天篷,鸟瞰激光雷达的安装位置清晰可见。

如果此次曝光的车型是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恐怕很难在行业中找到优势。 因为从整个产品来看,设计上并没有太多的亮点。 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设计。 同时,在一些设计细节上,依然可以看到不少在售车型的影子。

例如,该车型的外观和尺寸与特斯拉3非常相似; 前脸和大灯设计可以看到一些智机L7和保时捷的元素; 而尾部的设计与蔚来的ET5有些相似。

据 Auto透露,小米的首款产品将有两个版本定价。 其中一个版本售价在26万-30万元之间,另一个版本则在35万元以上。 根据版本的不同,三电配置和智能手机的价格也会有所不同。 文化上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20万-30万元区间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市场之一,而35万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汽车赛道也格外受到关注。 对于特斯拉S、蔚来ET5、知己L7、比亚迪汉等众多热门车型来说,竞争压力显而易见。

汽车销售行业资深专家孙浩表示,暴露出的产品实力有些不足,小米汽车尚未获得造车资质。 因此,小米汽车需要加快造车进度,争取尽快上市。 第一个产品。

孙浩也相信,未来肯定会有更多20万-35万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出现选手和车型。 BBA等传统车企也在35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赛道加速发力。 这意味着,在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战场上,小米造车进度拖得越久,其竞争力就越弱。

对于小米汽车的前景,雷军今年2月提出了一个目标——力争15-20年内跻身全球前五。 在回答小米造车是否太晚的问题时,他表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行业,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不过,业界和公众可能已经没有太多耐心去听雷军的口号了。 他需要尽快拿出产品来证明这一切。

(本文头图来自小米官方公众号,文中孙浩为化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