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 零碳风暴,作者|大伟,编辑|华峰
文字| 零碳风暴,作者|大伟,编辑|华锋
火热的动力电池赛道迎来了两家抢着IPO的原材料巨头。
6月13日,湖北万润将赴上海科技大会冲刺科创板; 6月15日,湖南豫能将前往上交所冲刺创业板。 两家公司均为国内磷酸铁锂原材料龙头企业。
2024年锂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暴涨,不仅将深刻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格局,也给产业链底层的原材料厂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截至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链仍处于供需紧张状态。 各种锂电池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而锂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 据动力电池创新联盟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总计154.5GWh,累计同比增长142.8%。 预计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过154.5GWh。
新能源动力电池产能的巨大需求,正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企业从幕后走到台前。 不仅整车厂商纷纷上市,动力电池厂商、原材料供应商也不甘落后,密集上市。 这条关于未来的超级赛道挤满了形形色色的选手。
锂电池原材料巨头涌现
截至2024年11月,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累计达到64.8GWh,占总装机量的50.5%,已超过三元锂电池装机量。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由于国家补贴政策对电池密度有明确要求,三元锂电池成为主流配置。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大幅退坡,磷酸铁锂电池的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 在供需紧张的市场环境下,近两年磷酸铁锂开始明显回暖,磷酸铁锂产量从2024年的不足10万吨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41万吨。
除了明显的成本优势外,磷酸铁锂在技术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改进。 它不再是过去的“低端汽车”配置——性能逐渐接近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不断突破。 磷酸铁锂的加入,其固有的安全性、循环性能等优势为其开辟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湖北万润、湖南豫能就是在此背景下持续出击的磷酸铁锂原材料巨头。
6月13日将向科创板冲刺的湖北万润,主要产品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锰酸锂正极材料等,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 其中,磷酸铁锂是主要收入来源,占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万润在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达13.5%,磷酸铁锂出货量排名第三。 公司主要客户有微信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赣锋锂电等多家知名锂电池企业。 前五名客户销量占比90%,其中对微信时代、比亚迪的销量占本期总销量的90%。 营业收入比例可达80%,客户集中度高。
从业绩来看,湖北万润2024-2024年营收分别为7.66亿元、6.88亿元、22.29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7300万元、-4300万元、3.53亿元。 可见,2024年至2024年,湖北万润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2024年,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双重爆发将带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大幅增长。 湖北万润今年也实现营收是2024年的三倍,并一举扭亏为盈,由亏损转亏为盈3.53亿元。
据披露信息,湖北万润IPO拟募资12.62亿元,其中8亿元将用于鸿迈高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
6月15日即将向创业板冲刺的湖南豫能堪称磷酸铁锂的“老大哥”。 在2024年中国市场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排名中,湖南豫能出货量稳定在12万吨。 以25%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
2024年至2024年,湖南豫能营收分别为5.81亿元、9.55亿元、70.27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5737万元、4623万元、11.75亿元。 其财务状况明显好于湖北万润。 毫无疑问是磷酸铁锂的领头羊。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目前,磷酸铁锂是主要产品,占营收的94%以上。 本次IPO,湖南豫能拟为四川豫能三/四期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募资18亿元并补充流动资金,合计新增年产12万吨磷酸铁锂产能。
警惕“高浓度”
但湖南豫能和湖北万润都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客户集中度过高。
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湖南豫能前五名客户销售收入占比超过95%,其中微信时代、比亚迪销售收入合计占比分别为91.24%、93.56%、91.10%、96.99% 。 ,高度浓缩。
据了解,微信时代和比亚迪还与湖南豫能签署了供应保障协议——2024年至2024年,湖南豫能每年向微信时代供应至少10.2万吨磷酸铁锂; 比亚迪与湖南豫能保持产能合作协议,要求湖南豫能2024年至2025年向比亚迪供应至少7.1/9.6/7.2/2.5万吨磷酸铁锂。
不仅如此,微信时代和比亚迪也将在2024年增资入股,成为湖南豫能的重要股东。 其中,微信时代持有湖南豫能10.54%的股份,比亚迪持有湖南豫能5.27%的股份。 双方在股权和产能方面的深度绑定,可以帮助微信时代和比亚迪有效应对成本上涨。
从这两大巨头的上市不难看出,锂电池正极、负极材料及组件的生产正在迎来非常确定的高速发展趋势,而这两家原材料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电池巨头的。 甚至可以说,在微信时代和比亚迪原材料工厂时代,“一举多得”并不为过。
而这正是两大巨头需要警惕的。 一旦这些下游巨头出现问题,影响订单,上游原材料可能难以为继。 虽然随着动力电池价格的不断上涨,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低,但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否上市,这都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
2024年,动力电池元年
两大磷酸铁锂巨头纷纷涌入市场,这只是动力电池火热场面的一个缩影。 动力电池带来的锂电池原材料供应商和制造商的IPO热潮正在席卷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全球范围内,领先的电池企业都在加速或启动上市进程。
今年1月27日,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在韩国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融资680亿元人民币,创造韩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 上市首日,LG新能源暴涨99%,市值达7500亿元,成为韩国第三大上市公司。
蜂巢能源也于今年1月吹响了IPO的冲锋号。 江苏证监局官网显示,蜂巢能源已进行上市辅导并备案。 中信证券还透露,已与蜂巢能源签署上市辅导协议。 双方计划于今年3月前完成上市申请文件的准备工作,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蜂巢能源是一家脱胎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公司。 专注于高速叠片技术、无钴电池、固态电池、汽车级AI智能制造。 近年来发展迅速。 2024年12月,蜂巢能源刚刚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60亿元。 截至目前,蜂巢能源累计公开融资超过200亿元,投资方包括长城汽车、大族激光、星宇集团、三一重工、小米集团等知名企业。 2024年一季度,丰巢能源位列全球电力装机排名第九,装机容量达到1.3GWh,同比增长137.5%。
同样与蜂巢能源一起冲刺IPO的还有动力电池材料明星企业格派镍钴。 港交所文件显示,镍钴于1月底提交了上市申请。 仅过去一年,高派镍钴就完成了多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10亿元。 其中,去年9月,LG新能源斥资3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投资格派镍钴,并一口气签署了为期六年的销售协议。
3月11日,拥有军工背景的华航正式提交赴港上市申请,募资总额达15亿美元,预计将成为2024年港股市场最大的IPO之一。中新航空目前涵盖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两大业务。 动力电池产品包括高压三元电池、杂志电池和全极耳叠片电池。 招股书显示,2024年至2024年,华航营收从17.33亿元、28.25亿元飙升至68.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8.3%。 此外,公司净利润从-1.56亿元增至1.12亿元,成功扭亏为盈。 目前,新华航空客户群涵盖广汽艾昂、长安新能源汽车、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等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装机量位列全球动力电池第六位、中国第三位。 在三方动力电池企业中排名第二。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第二大厂商比亚迪也表示,计划于2024年至2024年分拆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并上市。这意味着电池行业即将迎来又一个新的机遇。超级IPO。
毫无疑问,2024年将是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上市元年。 企业纷纷扎堆上市,以在快速扩张的市场中抢占制高点,增加产能扩张的融资渠道。 另一方面,随着锂电池材料企业不断上市,行业格局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更多的玩家可能会出现在排行榜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公众号(ID:),或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