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微信的时候,没有去寺庙(微信寺)烧香。”
在2024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之父”张小龙终于澄清了被众多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媒体广泛传言的“微信诞生故事”。
与传闻的偶然性相反,微信的出现和成功却伴随着很强的必然性。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8年来微信是如何从一个替代短信的软件成长为全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的。
孤独的人帮助别人沟通
自从2005年被腾讯收购后,张小龙就开始了“佛系”生活。 打磨QQ邮箱虽然获得了公司内部年度创新奖,但利润并没有取得太大突破。 这符合腾讯内部盈利理论。 英雄的价值观发生冲突。
除了每半个月开车去微信开会之外,张小龙大部分时间都在微信的某个角落里度过。
2010年10月的一个深夜,张小龙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中得知,有一款名为Kik的应用程序,实现了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免费短信聊天功能。 上线仅15天,用户数就突破100万。 我立刻想到腾讯是否也可以做一款适合移动端的社交软件。
去做就对了。 张小龙立即给腾讯CEO马化腾发邮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马化腾很快回复邮件并表示认可。
“整个过程在一两个小时内开始。突然我心烦意乱,写了这封电子邮件,然后事情就开始了。” 张小龙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想法。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0年,熟悉中国互联网的朋友一定对这一年不陌生——这一年,3G网络全面铺开,智能手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推出,iOS开始成为主流。操作系统的主旋律。 。
三个因素为微信的诞生提供了滋养和肥沃的土壤。
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2011年1月21日——张小龙的类Kik产品发布,并正式命名为“微信”。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沟通工具,这让我相信一种命运。每一个不擅长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帮助别人沟通。” 2011年1月23日凌晨01点54分,张小龙在晚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开始了另一段帮助他人沟通的旅程。
刚开始设计微信时,UI同事给了张小龙几套微信屏幕壁纸。 张小龙几乎是固执地决定用一张地球的照片,只放一个人。
“每次看到知乎大师讨论为什么开机画面都是一个人单独打球,我就觉得很开心。” ——张小龙请一个人独自打球8年。
从目前来看,微信1.0只能用“简单”来形容,只有对话、发图片、换头像等几个功能。
但从理念上来说,微信1.0的设计思路、人性化交互以及专为手机设计的简洁UI几乎贯穿了微信的整个成长史。
有多少艰辛无法诉说
简单总结一下,从2011年到2012年,微信主要做了两件事——吸引新用户和留住用户。
在微信1.2版本中,张小龙将微信重点放在图片分享上,因为张小龙认为,在移动网络时代,人类阅读深度内容的容忍度不会太高,而图片可以承载短、扁平、快的信息。 但由于用户技能不够,图片分享并没有引起巨大的热潮。
2011年4月,雷军的米聊借鉴了类似的社交软件Talk Box,增加了“对讲机”功能。 随后,5月份,张小龙还为微信添加了微信语音功能。
语音功能精准地发现了用户的迫切需求,微信日均用户数瞬间从之前的1万、2万增加到5万、6万。
随后,张小龙带领团队在微信中添加了“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增加吸引新用户的渠道。
但遗憾的是,半年时间,微信用户数并未突破100万。 要知道,在腾讯内部,还有其他团队在做移动社交软件,更不用说QQ这座大山了。 一个半年内用户数不能突破百万的产品就显得太渺小了。
当年7月,微信推出“寻找附近的人”功能,使得微信日活用户数瞬间达到惊人的10万+。
张小龙认为,微信的“寻找附近的人”功能“彻底扭转了战局”。
马化腾宣布微信用户突破1亿。 2012年3月29日,马化腾在微博宣布“终于突破1亿了!”,宣布微信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亿。
此时,距离微信上线仅过去了433天。
这个速度有多快呢? QQ用了10年、5年、4年才达到同样的成绩,而微信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
2012年4月1日,微信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亿后,张小龙在饭否上写下“多少艰辛无法诉说”,从此不再更新饭否。
搭建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巨头
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朋友圈”,终于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打造了一个基于图片的个性化社区。
此外,微信还开放了API,允许其他应用通过微信向好友发送音乐、视频、新闻等消息。
微信公众平台 同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内测。 这一功能催生了未来无数的自媒体,使得“个体再小,也有自己的品牌”。
可以说,朋友圈、开放API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意味着微信已经彻底摆脱了单纯“通讯软件”的称号,逐渐成为一个平台应用。
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彻底改变了媒体自下而上的存在方式。 虽然在此之前,博客、微博也给了很多人一个发声的渠道,但这些发声的渠道都比较突然和不连续。
微信公众平台在媒体和粉丝之间建立了强大的联系,再加上朋友圈和朋友的闭环分享,使得写出一篇又一篇的“爆文”成为可能。
虽然腾讯很早就推出了财付通,但没有阿里巴巴的电商基因,腾讯的支付功能已经被禁用。
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团队为了解决网上发红包的问题,推出了微信红包。 这个天才的想法为腾讯的支付方面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期间,超过800万人通过微信红包向亲友发送红包。
“这次‘偷袭珍珠港’策划得很完美,执行得也很完美。好在春节过得很快,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给我们上了深刻的教训。” - 马云于2014年1月29日在微信支付上评论了他的个人交易。
本来,随着移动支付的繁荣,人们的钱包应该被支付宝承包了。 但由于这次极其成功的“珍珠港袭击”事件,未来几年微信支付将与支付宝移动支付平起平坐。
此外,随着微信支付业绩的蓬勃发展,屡次碰壁的腾讯支付业务也开始焕发活力,让支付反哺微信,在电商方面大有作为。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故事了。
四面楚歌还是一木引风?
2024年12月21日,微信更新至7.0版本。 张小龙虽然在朋友圈分享了王阳明的一段心灵哲理,“当你不见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一起死;当你来见这花时,这花的颜色就随之消失了”。改变一段时间。” 明白了。”下一节将讲解微信7.0。
不过,从产品本身来看,微信7.0展现出了与之前不同的气质。 首先是UI界面。 微信7.0整体采用了亮丽的色彩设计,整体UI进行了大幅修改。 这也是近两年微信的界面。 做出的最大改变。
除了界面的改变,微信还新增了朋友圈视频——此举被业界认为是针对字节跳动“抖音”的又一举措。 要知道,腾讯在2018年推出了不下10款短视频软件,每一款都年久失修。
之前公众号底部的点赞都变得好看了,可以在“看看”中浏览好友点击的好看文章。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目前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打开率并不乐观,已经采取了补救措施。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口红利已经耗尽——根据张小龙2024年微信公开课显示,2018年8月,微信用户总数突破10亿。
根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数已缓慢增长至11亿。
随着抖音、头条等应用的快速发展,微信用户占用的时间逐渐被蚕食,迫使微信必须转变思路,仓促应对。
与此同时,或许是有意为之,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张一鸣、罗永浩、王鑫都于1月15日发布了各自的移动通讯软件“多闪”、“厕所MT”和“聊天宝”。
那么这些软件能否撼动微信苦苦耕耘8年的社交微信呢?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