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汽车圈又活跃起来。 作为互联网领域“键盘颜值”极高的品牌,小米旗下的小米汽车备受关注。 一直在独自“撤退”打造汽车生产线的小米能否打造出“年轻人的第一辆车”,硬件和外观能否满足大家的“胃口”,都是近期热议的话题。
距离小米汽车发布的日子越来越近,相关爆料也开始密集。
小米汽车真的来了
近日,一组自称是小米汽车设计的渲染图在网上曝光,型号为MS11。 虽然只有两张图片,但足以“揭开”小米首款汽车的外观。 可以看到,MS11的设计效果图与此前曝光的工程图以及路试迷彩车非常吻合。 车辆整体造型较为圆润,流线感较强。 采用大溜背设计,凸显轿跑调性。 车顶采用一体式全景天篷,符合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特点。
(图片来自@德鲁爱车)
效果图一出,相信很多人首先讨论的就是小米汽车的外观。 说实话,小雷觉得MS11目前的外观和功能都不是很出众,但最重要的是它有很强的流线感,机身并没有过于张扬或过度装饰,也不依赖夸张的外观来刺激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是很少见的。
据称,目前小米汽车MS11的外观设计已经非常接近量产形态,但距离正式量产下线还有不少时间。 仍有调整空间,且调整幅度不应太大。
(图片来自@德鲁爱车)
对此,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华回应称,小米汽车的最终设计稿并不是这样的。 网上泄露的图片是早期招标过程中的设计草案,并不是最终设计。 至于小米的汽车最终会是什么样子,还得靠官方亲自解答。 从定位上来说,小米汽车很可能与特斯拉3竞争。
在小米汽车路试期间,就连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也亲自参与了冬季试驾,可见内部对于这款车态度的严肃性。 毕竟汽车是雷老板最后一次创业,也是当下科技行业的热点。 错过了就可惜了。 。

豪华堆叠依然是小米汽车的特色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小米“凶猛”的堆叠智能手机。 同价位能买到比其他品牌更多的配置,性价比极高,深入人心。 尽管进军高端市场,小米在堆料问题上却从未手软。
这种“传统美德”在汽车领域也得到延续。 最新消息显示,小米MS11将搭载固态技术。 车顶设有长距离高线束主体,4根分布在左右翼子板及车尾两侧斜坡上。 短程固态,加起来就是5个强大的组合。
(图片来自特斯拉)
激光雷达是汽车中最有价值的传感组件。 市场上单个激光雷达的成本普遍达到1万元。 考虑到成本控制问题,不少新能源车型采用单/双激光雷达+多个辅助雷达的组合。 一辆车上有2个以上的激光雷达才称得上是“奢侈品”。 对比MS11上的5个激光器,小米显然在雷达阵列上花了很多钱。
凶猛的堆料背后,或许还有小米难以言说的事情。 无论有多少个激光雷达,它们最终都会由车内算法处理,软件也必须跟上。 首先,小米目前还没有量产上市的机型。 道路数据等方面的积累就像一张白纸。 仅靠路试训练所取得的成绩,无法与苦苦耕耘多年的造车新势力相提并论。 。 为了尽可能缩短小米与其他新势力之间的距离,用更加豪华的硬件阵容来弥补,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图片来自蔚来)
事实上,传统车企有很多车型配备了3-4个激光雷达或其他辅助雷达组合。 然而,他们最终在软件调优、AI算法等领域输给了新生力量。 这也是新势力短期内快速成长的一大杀手锏。 。 毕竟,小米是一家智能手机起家的,从来不缺软件算法。
至于电机、电池等纯电动车型的核心部件,目前还没有太多详细信息。 小雷相信,小米的堆料不会让大家失望。

(图片来自小米)
在大多数国内消费者眼中,大型车更加时尚、驾驶空间宽敞、适合多人乘坐、油箱/电池更大、载货能力更强。 他们对SUV/MPV车型感兴趣。 再加上,所以各大新势力的首发车型都会选择SUV来迎合主流消费群体。 蔚来、理想、恒大等品牌的首发产品基本都是SUV。 虽然特斯拉以3破圈,但后来的Y显然更受欢迎。
(图片来自蔚来)
市场上也有一些古怪的品牌更喜欢轿车。 其中比较知名的恐怕就是长安深蓝SL03了。 此外,小鹏P7、特斯拉3、蔚来ET5/7、比亚迪海豹等都是热销轿车。
汽车不违背市场发展的方向。 国内消费群体呈现多元化。 “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应该以个人使用为主。 个性丰富的轿跑车也能取得高销量。 名爵还有一款大型溜背轿跑车——MG7,已经“隐藏”了半年。 目前很受欢迎,但尚未投入量产。
小雷预计,小米内部有SUV项目的计划,将在生产线成熟后逐步实施。 想要SUV的米粉们恐怕还得再等几年。
小米被汽车制造时代驱动
制造商之间的跨界合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以前小米跨界造汽车,后来蔚来、吉利跨界造手机。 前者是汽车领域的新玩家,后两者是手机领域的“新人”。 俗话说“百业如山”。 为了发展,厂商们走出了多年来深陷的舒适区,涉足其他领域,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 近两年销售额下滑严重,几乎达到十年来的最低点。 即便如此,汽车厂商依然选择了“逆行”。
雷军还表示,小米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顺应潮流,把造车业务逼出来。

(图片来自小米)
想一想也很正常。 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新消费领域的市场趋势也日新月异。 小米如果不走出舒适区,最终会成为一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传统公司”,后期会被新生力量淘汰。 。 跨境跨界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造车或许不在小米的计划之内,但它也得跟上时代的发展。
原因在于,低碳、智能汽车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汽车也正在与智能手机融合,成为智能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蔚来生产手机。 表面上是抱怨苹果业务封闭,缺乏开放接口,影响了用户体验。 事实上,它也在利用这一点来发展自己的生态闭环。
(图片来自蔚来)
目前用户占比超过60%。 车企担心的是,一旦苹果汽车布局成功,这些人很可能成为潜在的消费群体。 在强调智能生态的环境下,没有配套产品的造车新势力,或者没有汽车的智能终端厂商,竞争力自然会下降。 未来,手机与汽车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依靠生态联动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绑定在一起。
擅长设备协同的小米,在汽车和手机方面应该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还可能推出“MIUI For Car”系统平台,加强小米手机与汽车的连接。 它仍然有其核心竞争力。
总结
小米汽车能否成为“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取决于价格。 与智能手机不同,汽车的起步价都在几万以上。 年轻工人平均每月收入几千元。 自己融资买车非常困难,所以他对汽车的价格极其敏感。 目前曝光的小米汽车售价在30万元左右,这对于普通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但无论如何,小米汽车的发展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顺利。 明年发布的可能性很大。 到时候,应该会有很多人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为此付费。
(封面图片来自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