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讲中根本没有提到造车。 为什么?

2024-01-02
来源:网络整理

能提到的已经结束了; 难以提及的事情可能还不为人所知。

这两年,创业界已经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小米创始人雷军还坚持每年发表演讲。 8月14日,雷军第四次年度演讲按部就班举行。

今年,雷军的穿搭与以往大不相同:海军蓝色毛衣、牛仔裤、小白鞋、白色衬衫领子。 过去一年,小米经历了风风雨雨,53岁的雷军几次显得有些疲惫。 但这次亮相,雷军一扫疲劳,精神状态与宣布造车前一样。

题为《我的梦想,我的选择》的演讲持续了3小时10分钟。 这份480页的PPT分为三个部分——微信大学的过去、第一次创业、小米内部向高端发展的冲刺。 这三个主题构成了雷军自身的成长过程,他称之为“不断追求梦想、不断成长的过程”。 雷军提出了“脚踏实地成长”的理念,表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勇气和决心去迎接一切未知的挑战,我们的心灵才能充实,眼睛有光芒,我们可以一直充满力量。

单看2024年度演讲稿,从素材上看,笑话就像一堆老笑话,不太精彩; 从金句来看,高度维持在万能鸡汤的水平。

相比之下,在小米成立十周年年度演讲中,雷军以“锐意进取”为主题,回顾了小米过去10年的成功和创业曲折。 当时的演讲频频金句,传播效果非常好。

有网友调侃称,雷军的颜值还在线,但演讲稿写作能力却有所下降。

当然,除了花絮之外,公众更关心的是演讲的实际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讲中,雷军重点讲述了小米手机的高端战略以及大车型的发展规划,但对于网友和投资者最关心的汽车制造进展只字未提。关心。 。

大机型支撑小米手机高端发展‍‍‍‍‍‍‍

雷军在演讲中分享了探索高端手机过程中的痛苦和成长,但他仍然坚持高端是小米品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场生死之战”。

影像探索是小米高端之路的缩影,小米两次拒绝徕卡的故事也令人印象深刻。 雷军在演讲中表示,小米11拥有顶级参数,在DXO中排名第一,并不意味着它拍出好照片,也不意味着用户满意。

如何拍出让用户满意的好照片? 经过慎重考虑,小米决定与徕卡签约。 在决定签约之前,徕卡恰巧前来洽谈合作,两个小米团队都拒绝了徕卡。

与徕卡合作后,双方共同打造了小米12S、小米12S Pro、小米12S、小米13、小米13 Pro、小米13以及小米MIX Fold 2等,在高端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口碑。

小米的高端产品之路从小米10系列开始,首战成功。 不过,小米11系列和小米12系列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小米内部甚至爆发了史上最激烈的争议:做高端太难了,能不做吗? 用小米这个品牌能做高端吗?

但雷军看得很清楚:“这个时代、这个行业,有苹果、三星、华为等行业巨头。其实小米的发展很艰难,但只有做高端,才能逼迫小米寻求技术突破,赢得未来。” 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雷军在演讲中还宣布了小米科技战略升级: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全面AI赋能。

目前,小米AI团队规模已超过3000人。 未来,它将用“轻量化、本地部署”的思路,将大型模型放到手机上。 雷军表示,目前13亿参数模型已经成功在手机上运行,​​并且在某些场景下可以与云端60亿参数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媲美。

从手机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机型的加持将增加手机新品的卖点。 智能手机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出货困难。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64亿部,同比下降13.2%; 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7亿部,同比下降6.4%。

AI大模型与产业结合是大势所趋。 大机型可以落地,成为手机独特的竞争力。 也将为小米手机的高端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造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小米手机的高端化有两层含义。 除了发展自身业务外,还承载着为汽车业务输血的重任。 相比AI方面的进展,网友和投资者更关心小米在造车方面的进展。 但令外界惊讶的是,雷军并未透露任何造车消息。

小米造车是雷军的最后一搏。 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 他愿意冒着生命中所有成就和名誉的风险,为小米汽车奋斗。

然而时至今日,距离小米正式宣布造车已经过去了800多天。 距离既定的“2024年实现量产”计划仅剩半年时间。 小米汽车仍然笼罩在神秘之中。 此前有媒体曝光了小米车型的进展:要做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据传小米汽车的售价在19.9万元至29.9万元之间。

在去年的年度演讲中,雷军透露,小米将把自动驾驶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第一个突破方向,采用全栈自研算法。 不过,自动驾驶已逐渐成为造车新势力的标配。 等到小米汽车发布时,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能否引起市场轰动还有待观察。

小米宣布造车两年多来,汽车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造车新势力经历了一轮洗牌,如今理想已经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 比亚迪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积累的经验,牢牢占据行业头把交椅。 就在上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小米继续投资造车。 财报显示,2024年小米对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投资将达31亿元,汽车业务团队规模约为2300人。 小米2024年第一季度研发支出仍同比增长17.7%至41亿元,预计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将突破200亿元。

正是由于造车费用巨大,小米出现了连续五个季度营收下滑、连续四个季度净利润下滑的情况。 今年一季度,小米营收595亿元,同比下降18.9%。

新能源汽车的赛道越来越复杂。 就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流泪喊出“齐心协力造中国车”后,长城汽车回应“我们要先战斗”。 如今,新能源汽车百花齐放的红利期已经过去,进入了更为残酷的商业竞争阶段。 市场在变化,雷军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造车成败对于小米和雷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把造车放在需要确定性、一锤定音、鼓舞士气的演讲中似乎不太合适。 所以,别提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