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还是买感情? 米粉们会买一辆底价30万的小米汽车吗?

2024-01-02
来源:网络整理

例如,近日发布的《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明确,今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将延长至年底。而且,这是该政策自2014年首次实施以来的第三次延期,由此释放的积极信号自然刺激了许多企业加入游戏。

据中汽协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完成零售量260万辆,同比增长120%。 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81%。

与新能源市场的利好不同的是,车市整体出现萎缩。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6月,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1205.7万辆,同比下降6.6%。

业内人士也认为,在短途出行、跨省出行成为主流的当下,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已经是消费者明智的选择。

众所周知,由于燃油车在发动机等领域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导致很多国产品牌无法与国外车企竞争。

借助新能源汽车赛道,不少企业开始弯道超车,脱颖而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议最新数据显示,自主品牌8月销量85万辆,同比增长41%; 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5.8%,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其品牌忠诚度并不如燃油车高。

据观察,小米作为一家以手机等智能设备起家的科技公司,实际上是布局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搏尝试。

对比小米在手机领域的模式,其主打的是“组装”,即成为外部平台,打通全产业链进行供给。 因此,小米给消费者留下的品牌印象就是性价比。 然而,在价格战为主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小米能否生存仍是未知数。

当小米宣布高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时,它告诉资本市场,100亿美元只是起点。 未来10年,将继续投资100亿美元用于生产线建设和研发。 资本支持固然可以让汽车制造更快,但要知道新能源汽车不仅需要性价比,还需要产品差异化。

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产品差异化相对困难。 因为这些企业在前期数亿美元的融资借款后,需要尽快完成资金的退出。 只要产品能够稳定,就会很快推向市场销售阶段。 小米这个造车后来者,如果继续沿用这样的产品策略,在种田这个行业,恐怕只会落后别人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产业导入阶段转向产业成长期。 在政策利好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竞争:宝马、奔驰等外资企业将加速涌入。 在如此严峻的市场格局下,小米要想脱颖而出,需要更高的性价比、更好的性能和更有吸引力的功能。 这对于一个刚刚转行的公司来说是一个难题。

02

合作入股将解决小米造车生态困境

小米新能源汽车官网_小米汽车官网_小米汽车最新

小米涉足行业的各种趋势,自然能感受到。 在如何让自家汽车更具市场竞争力方面,小米一如既往地选择走捷径:通过合作+股权投资的方式快速走完研发周期。

据证券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小米已初步布局了自己的造车格局:投资智能汽车领域的公司多达62家。 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智能电动布局13家,智能座舱布局6家。 入股供应商似乎是小米一贯的商业风格。

在智能汽车领域有了一定储备后,小米开始投资动力电池、激光雷达等新能源汽车,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标配”。 毕竟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一定要有一些黑科技。

在锂电池方面,小米投资了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包括蜂巢能源、中国新航空、赣锋锂电、蔚蓝新能源、微信冠宇等; 它还投资了电池材料公司。 小米投资的激光雷达相关公司包括速腾钜创、土大通、北星光电等。

但小米拥有上述新能源汽车核心供应链后,在车身制造方面却丝毫没有放松。 9月16日,容牌半导体(微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工商变更。 注册资本由1525.5万元增至1605.63万元,增长5.26%,并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等多家新股东。

小米汽车官网_小米汽车最新_小米新能源汽车官网

据了解,容派专注于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重点关注数字隔离器、驱动器、隔离放大器等产品系列。 其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 伴随着融派工商变更,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宣布旗下微信富真将与小米汽车合作。 微信富臻,专业从事汽车车身装备制造,拥有近20年的行业经验。 小米的造车生态系统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深知下游企业不足以支撑局面的小米也与已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小鹏汽车达成合作。 从后端到前端,从研发到制造,小米覆盖了所有关键节点。 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布局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它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还需要懂得如何在产品上做好选择。

目前,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受到消费者青睐,一方面是政策调控:燃油车牌照限制、新能源车型按售价补贴等,这些都是带动的原因。许多城市居民更喜欢电动汽车; 另一方面,其进入门槛较低,符合当前环境和无法长途出行的实际情况。

从目前小米汽车制造的产业布局来看,它仍打算一如既往地走“代工”路线,将所有零部件组装整齐,最后贴上品牌。 虽然这种模式在制造业很常见,但在本就缺乏创新和新鲜血液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消费者或者投资者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

03

原型车已经推出,小米造车如何满足市场?

小米高调宣布造车后,便开始了自己低调的研发、生产、测试​​之旅。 直到近日,相关内部人士才爆料称,小米已进入实车测试阶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