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苹果已经走在了前面,而小米的造车之路上也有更多可供借鉴的例子。 自宣布2024年造车以来,小米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外界高度关注。 随着“2024年上半年量产”目标逐渐接近,其资质问题也日益紧迫。
此前有消息称,小米将接手微信宝沃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沃汽车”)的汽车制造资质。 然而,6月初,宝沃汽车向工信部申请取消其汽车生产资质。 因此,关于小米获得宝沃造车资质的传言不攻自破。
资质阻碍造车之路
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2015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符合规定的新兴整车制造企业颁发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并实施“管理同年7月10日《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 根据规定,新设企业须先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项目核准,然后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要求通过企业和产品评估。
当时,国家发改委的许可在行业内被称为“大资质”,而工信部的审批则被称为“小资质”。 只有获得这两项资质的新公司才能将其产品投放市场。
覆盖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民安汽车、万向集团、金康新能源、国能新能源、云都新能源、知豆、江铃新能源、河南速达、浙江合众、包括大陆方舟从法规实施到2017年,江淮大众共有15家企业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
然而,2017年5月江淮大众获批后,生产资质的发放戛然而止。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关部门一直在提高企业审核标准,这可能是资质发放放缓的重要原因。 直至2018年1月,昌河铃木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成为第16家获得国家发改委项目核准的企业。
此后,融资之门再次关闭,造车新势力威马、理想、零跑等随后崛起的企业通过收购获得了资质; 蔚来、小鹏、高合通过代工模式实现产品生产和销售(已获得小鹏资质); 华为还与合作,通过打造生态品牌打造新品牌。
除了新成立的企业外,还有一批传统车企已经具备整车生产资质,无需单独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宝沃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小米来说,获得生产资质无疑是造车路上最大的难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10月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可以借用产能”。生产企业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批文,目前还没有关于代工模式“进场”的相关表述,这也意味着代工模式可能会被取缔。
截至目前,小米尚未正式回应造车资质问题。
小米汽车已进入研发阶段,其价格配置尚未透露。
2024年9月,雷军在个人微博宣布,小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 注册地点位于微信经济技术开发区微信城,注册资本100亿元,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雷军本人。 有网友在微博下方留言称,“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来了”。
根据微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签署的协议,小米汽车项目计划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并分两期建设整车工厂。 一、二期规划年产能15万辆,合计年产能30万辆。
“小米的汽车制造进展顺利,已进入研发加速阶段。今年夏天和冬天将进行夏季和冬季测试。” 总裁卢伟冰在小米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会上表示。
随后,越来越多的小米汽车的外观渲染图和路试谍照被泄露,更多关于小米汽车的信息被外界知晓。 贯穿式LED大灯组、流光后视镜、低腰溜背设计的曝光,让不少网友感叹“小米车前脸像特斯拉3,侧脸像保时捷”。 这也提高了业界的预期。
就在今天(6月26日),有网友爆料,小米智能语音助手“小爱同学”曝光了小米汽车首款纯电动汽车的配置和价格。 网友晒出的图片信息显示,新车将推出标准版和Pro版两个版本。 前者为后轮驱动单电机配置,WLTC续航里程为800公里; 后者为四轮驱动双电机配置,WLTC续航里程约为700公里。 ; 两个版本起售价分别为14.99万元、17.99万元。 如果以这个价位来看,零跑C01、艾安S、比亚迪秦+EV等车型将与小米汽车正面竞争。
虽然后来小米辟谣了,但在小米汽车正式发布之前,关于小米汽车的猜测并不会停止。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继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提出,新车带购置日期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征税额不超过3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小米汽车按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结合购置税减免的利好以及小米品牌自身在3C领域积累的影响力,或许真的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