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联支付屡次违规,是支付行业乱象背后的原因

2024-01-07
来源:网络整理

4月28日消息,通联支付作为首批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之一,在运营过程中持续违规。 因扣押商户资金、违反收购业务相关法律制度规定、违规变更公司登记事项等罪名,被央行罚款共计1544万元。

据悉,上个月,通联支付在违反公司登记事项时,未按照《公司登记管理规定》办理相关变更登记。 被微信工商局罚款3万元,责令改正。

除了工商部门的罚款外,通联支付在法庭上也已经败诉多起,最高金额达到近千万元。

2016年3月11日,通联支付网络服务公司微信分公司被发现存在三项违规行为: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未按照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者交易报告的; 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 创建假名帐户或匿名帐户。

为何违法行为如此猖獗? 根本原因是刷卡费用低,收单企业正常经营难以盈利。 中国的问题大多出在定价机制上。 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文,将手续费降低至原金额的60%至20%。 在7:2:1的收益分成机制下,仅靠20%刷卡费的收单机构基本赚不到钱。

在行业微利的商业模式下,规模化是生存的唯一出路。 银行意图从商户那里获取积累的存款,而不期望从收单业务中赚钱,甚至免费扩大商户; 第三方支付巨头有意通过收单业务获取商户信息并积累资金,并以此发展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然后从VC那里拿钱。

市场化定价带来的不一定是整体收费水平的提升,更有可能是收费水平的进一步降低。 当费用水平较低时,面对急于以零成本拓展商户的竞争对手,降价本身就会进一步压缩中小收单机构的生存空间,迫使他们不断冒险,陷入困境。恶性循环,导致行业混乱。

因此,这本质上并不是文化问题,而是定价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失衡的原因。

随着参与者逐渐退出,市场慢慢趋于平衡,混乱局面可能不再存在。 如何加快这个过程? 也许吊销牌照作为惩罚是最有效的方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