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获批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025-05-26
来源:万象资讯

贵州日报报道,本月,遵义市成功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验区资格,该实验区亦被称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为加快这一实验区的建设步伐,遵义市计划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努力打造黔川渝交界处的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计划在2023年之前,初步建立起覆盖广泛的教育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在智慧平台建设领域,2021年成功搭建了教育大数据服务系统,实现了教育大数据的运用与监管,并完成了遵义市“互联网+教育”的整体规划。进入2022年,又推进了中小学学生学习资源库、课堂教学系统开发以及教育大数据监测等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教育云平台的服务质量。2023年,地方平台将实现与国家平台的无缝对接,共同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让智慧教育的大平台在教育教学及管理领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在信息化技能培训领域,我们以软件操作和教学融合为重心,构建了市级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和课堂教学融合的专家培训团队。他们每年都会深入各县(区、市)进行培训活动。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在3年之内,确保55岁以下的男教师和50岁以下的女性教师都能接受到基础能力培训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推行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考试制度,以此来提升教师们的教育信息专业水平。

自2021年开始,我市全面推广编程教育,在城区小学和初中开设了编程、创客以及STEM课程。截止到2023年,这一举措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旨在显著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及技能水平。

同时,遵义市将以“四个聚焦”推进课堂变革。

专注于教学实践领域,深入探讨课堂结构的改革与创新。强化示范性项目的创建,精心挑选出一批实验性学校,致力于研究自主预习、测评与反馈系统、网络资源整合平台、智能化备课工具、“班班通”智能教学系统以及实时测评反馈机制。同时,还包括在线辅导系统、个性化作业管理系统、智能作业批改平台、微课推送辅导系统,以及学情分析诊断等信息技术与课堂结构的深度融合,共六大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实践与探索相结合”“在娱乐中学习”“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聚焦项目推动,探究多元化教学方法。推动“VR新视界·遵义之光”科技创新项目,旨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对全市617所学校进行项目建设和教学实践指导,深化VR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校的广泛应用;同时,推动“现代优质课堂”改革,在123所学校建立改革制度,并开展线上教学研修,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塑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此外,实施“英语五年培养杰出人才”计划,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优质课堂,并推动区域内资源共享。

专注于空间利用,深入挖掘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开展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培训项目,旨在增强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效果。该项目计划每年对100位校长和1000位教师进行培训,目标是在2023年实现师生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全覆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聚焦区域联动,探究构建共享体系。把握上海对口支援的良机,凭借上海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面的研修实力,我们在湄潭、正安、道真、习水、桐梓、赤水、凤冈、余庆、务川等地,分别挑选了小学和初中各一所学校,与杨浦、普陀、奉贤等区的对应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共同打造“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的同步共享模式;同时,指导红花岗、汇川、新蒲、播州、绥阳等区域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研修体系,全面提高师生们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遵义市还将致力于强化团队与资源的构建、以及课题的深入研究,以此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进步。遵义市微课联盟的成立,旨在负责微课的开发与优质微课的整合;同时,通过分学科选拔并组建信息化教学的骨干师资队伍,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在区域内的深度融合与示范引领。自2021年开始,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着手编制资源建设清单,并逐年搜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的优质微课,致力于在三年内,实现涵盖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的同步教学资源以及知识点精品微课的全覆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