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移动支付受关注,协会规范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

2025-05-30
来源:万象资讯

春节期间,消费者在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性之际,对支付安全问题也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近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了自律公约,通过多项措施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在线下支付场景中的应用创新。

目前,随着刷脸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刷脸支付应用暴露出潜在的安全风险,亟需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去年,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份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其中明确指出要研究如何安全有效地在实体店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支付。

刷脸支付安全规范_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自律公约_刷脸支付怎么办理

近期,我国支付清算协会颁布了《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该公约从多个维度,包括安全管理、终端设备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用户权益保障等方面,对相关技术标准和业务操作规程提出了具体要求。

刷脸支付技术牵涉到用户的生物特征等私密信息,其收集和储存过程可能带来信息泄露的隐患。因此,公约中明确规定,在信息收集阶段,必须遵循“用户同意、仅限必要”的原则,向用户明确说明信息的使用目的、方法和范围,并取得用户的同意,以防止收集与需求无关的生物特征信息。在存储阶段,对原始人脸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存储,同时确保其与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以及身份证号等涉及用户隐私的信息严格分离。在应用过程中,收款机构、商家等中间环节不得擅自收集或截留原始人脸数据,确保实现从端到端的全过程个人隐私保护。

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自律公约_刷脸支付怎么办理_刷脸支付安全规范

在风险管理领域,本公约强调,各会员机构需构建交易风险监控的模型与体系,以实现对可疑交易和异常行为的有效监控,并迅速进行评估与处理,确保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同时,会员机构还需依据用户的信用状况、风险等级等因素,对用户可开通的刷脸支付交易类型实施限制,通过签订协议设定交易额度,并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以保障交易及用户资金的安全。

此外,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刷脸支付遭遇“盗刷”或“误刷”等问题的应对措施,公约规定,各会员单位需设立用户针对刷脸支付投诉的专门处理流程,并需明确指定负责投诉处理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同时,应向消费者提供客服电话、在线客服等投诉受理途径的信息。会员单位须迅速应对客户提出的错误纠纷及抱怨,并完善风险准备金、保险方案、紧急应对措施等风险补偿体系,对于无法证明资金损失由用户责任引起的情形,应立即先行赔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