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伟大愿景。针对珠江镇的实际情况,我坚信,在农村地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深入领会新时代小康建设的新要求,勇于开拓创新,优化调整策略,从而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弘扬与时代同步进步的精神,努力迈向更高标准的小康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分为“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以及现代化三个阶段。从“总体小康”阶段迈向“全面小康”阶段,标志着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飞跃。进入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设定为追求更高级别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精准的评估,指出我国在上世纪末实现的小康社会,其水平较低,覆盖面不广,且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上世纪末,我国人均GDP总额已突破800美元,标志着我们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然而,城乡差距依然显著,全国农村地区仍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此外,还有6000万低收入人口仅初步解决了温饱。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生活水平尚未达到小康水平。我们正在努力推进的“全面小康”目标,不仅期望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倍增长,还强调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这一目标是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旨在让全体人民迈向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入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内容比以往更加多元化。“总体小康”阶段,主要关注物质消费,着重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它代表的是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阶段性发展。“全面小康”这一概念,不仅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与要求,还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民主、法制、道德、环境等多个非经济领域的要素。这表明,我们未来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追求经济的持续发展,还力求实现民主的完善、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兴盛、社会的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富裕。新世纪农村迈向小康社会的挑战显著提升。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极其繁复的系统工程,而要达成六个“更加”的目标,我们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如何进一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如何妥善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优化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与构建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相交织。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其面临的阻力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进入新世纪的农村小康建设,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标准的提高和内容的拓展,对各级小康建设负责人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随之上升。新世纪小康建设特别注重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推进工作时,不应仅限于追求一时、一地或某一单位的利益与增长,而应树立全局观念,具备长远视角,展现出协作精神,并提升整体统筹能力。我们需擅长解决和调和各类矛盾,力求实现社会利益和民众财富的最大化。其次,新世纪的小康建设融入了较多的国际标准元素,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国际间的对比分析。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工作理念和实施手段上,我们应更多地寻求与国际规范相协调。新世纪期间,非物质领域的建设任务将显著增多。相较于经济增长,农村社会、科学技术教育、环境保护和文化领域的进步与提升,对知识和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于众多长期专注于经济工作的农村干部而言,无疑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挑战。总体而言,从“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质量上的飞跃、理论的进步、目标的提升,而且无疑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农村工作干部,在驾驭、领导、统筹、学习、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若缺乏充分的准备,要想有效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任务,恐怕会面临诸多挑战。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需要实现新的突破。依据“发展需开拓新思路,改革需实现新突破,开放需展现新局面,各项任务需采取新措施”的原则,我们应把握本世纪前20年的关键战略机遇,聚焦城乡一体化和协同发展关键点,实施切实有效的策略,推动农村小康建设迈向新的突破。在珠江镇地区,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和滨江地区开发的良好时机,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力求在“六个突破”上取得进展,全力塑造“江北重镇”的形象。具体来说,首先要解放思想,寻求突破。将解放思想与快速发展视为全镇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关键支柱,他们专心致志地追求发展,齐心协力地追求实际成效,通过解放思想达成共识,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需摒弃经济领域的守成心态、发展中的满足现状、工作中的止步不前、园区建设的小规模满足感以及服务上的微小改进即止的五种狭隘观念,同时,要开阔视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发展空间,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规模,优化设施功能,美化软硬件环境,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入驻开发区。二是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寻求新的进展。珠江工业园作为全镇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和展示窗口,自成立以来,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已成功完成三期工程建设。起初规划面积达2.2平方公里,目前规划面积拟调整为10平方公里。园区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包括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园区建设规模已初具雏形。截至目前,园区总计投入资金高达7.9亿元,入驻企业数量已达到44家。在200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4.5亿元,工业增加值约为4亿元,利税总额为9500万元,这些数据分别占全镇工业经济的64%、62.4%和70.6%。园区在全镇工业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如今已经成为珠江地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以及镇级财政收入的关键来源。三是致力于提升招商引资规模以寻求突破。通过增强招商引资的规模,为全镇经济的飞跃提供强劲动力。今年1月至5月期间,即便遭受了非典的冲击,全镇的招商引资活动依旧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共计引入了34个各类项目,其中包括14个生产型企业以及7个投资额超过千万元的项目。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