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支付赛道拥挤,企业寻求转型

2024-01-11
来源:网络整理

《移动支付网》作者薛小义:得益于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聚合支付这两年发展迅速。 易观发布的《2024年中国聚合支付市场专题分析》指出,2016年至2018年,聚合支付交易规模从8亿元增长至21万亿元,增长162%。

聚合支付作为移动支付的最后一公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

聚合支付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聚合支付市场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除了众多初创公司外,聚合支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其中包括银行和互联网巨头。

聚合支付是利用技术手段整合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多种支付方式。 以支付为入口,聚合支付可以汇聚大量信息。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志表示,聚合支付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兼容性和流量特性。 这是聚合支付吸引进入者的重要原因。

银行介入聚合支付

对于银行来说,聚合支付是进军支付环节、巩固专业领域地位的重要策略。

银行在二维码支付方面入局较晚。 在移动支付市场,用户数量、活跃度和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一直是困扰银行的难题。 进一步看,支付也是银行生态的基础。 首先,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银行业务被迫向后端化、渠道化,这对银行不利。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银行在用户端和商户端都做出了努力。

在用户端,银行通过多种措施增加用户数量,提高用户活跃度。 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支付行业的马太效应、银行金融服务的低频特征等),银行在用户侧的举措收效甚微。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难理解商户端布局对于银行的重要性。 在商户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布局是支付业务的聚合。 通过聚合多个支付渠道,可以通过“一码聚合、统一收付”的方式在商户侧进行资金聚合。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聚合支付依托银行账户,资金进入银行结算存款账户实现存款资金回笼,这非常有利于银行增加资金沉淀; 而且银行可以通过支付获取商户日常交易数据,数据对于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于此,银行的各项金融服务都有“数据”。

聚合支付作为支付入口,具有兼容能力,可以接受消费者使用多种支付结算工具完成支付。 银行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缩小竞争对手系统中的资金池规模,从而增加自身的优势。

聚合支付银行利润_银行聚合支付_聚合支付银行收益

互联网巨头计划聚合支付

不仅是银行,互联网巨头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也加入了聚合支付大战。

2018年11月,腾讯拟出资1600万元收购“盛灿科技”4%股权;

2024年6月,京东数科完成对“”的收购;

2024年10月,京东数科收购“乐惠”。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聚合支付也是商户布局的重要一步。 对于在用户端占据优势的龙头企业来说,商户端布局是建立竞争壁垒、对抗市场竞争的重要一步。 对于用户端优势较小的玩家来说,商家端布局是增加竞争筹码的途径之一。 。 移动支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没有人能说下一波变革是否会重新洗牌整个行业。

另外,商家需求的复杂性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收入。 因此,商家可以作为拓展蓝海市场的重要渠道。

从业务版图来看,聚合支付的布局帮助互联网巨头触达线下,提高集团业务的场景覆盖,实现线上线下并举。

显而易见,银行和互联网巨头都加大了聚合支付的部署,并且都强调对商户入口的控制。

毕竟聚合支付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作为流量入口来吸引流量,而流量的背后就是机会。 因此,银行、互联网巨头需要流量,聚合支付服务商也需要流量。 这种需求催生了“许多”进入者。

然而,进入游戏的“多”直接催化了进入游戏者的“难度”:进入游戏的人越多,分流就越大。 这是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难题”。

对于企业来说,“困难”最终会体现在收入上。 那么,聚合支付服务商的收入是多少呢? 这个“困难”将如何体现在收入上?

支付服务提供商总收入

聚合支付银行收益_聚合支付银行利润_银行聚合支付

聚合支付服务商的收入主要是交易服务返利和增值服务(如广告收入、金融衍生服务等),与交易量密切相关。

对于聚合支付服务商来说,交易量换句话说就是指接入商户的质量和数量:接入商户越多,或者接入商户质量越高、交易量越大。

企业可以通过服务、业务转型等方式拓展增量市场。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现有商户粘性,建立竞争壁垒。

除了从增加交易量的角度出发外,还可以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提高高收入业务在收入中的比重来增加收入。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聚合支付研究报告》指出,随着聚合支付的发展,聚合支付服务商的业务重心发生了变化。 业务重点是前期的支付,上升期的营销,成熟期的营销。 重点是综合解决方案。 聚合支付服务商的收入也从依赖交易服务佣金转向依赖增值服务。

聚合支付服务商转型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聚合支付服务提供商都需要做出改变。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在聚合支付的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参与者为了获取用户陷入了恶性的价格竞争。 这使得市场非常不健康,双方伤害敌人100,自己损失90。 此前,钱钱吧创始人陈浩在接受移动支付网采访时表示,必须坚持市场定价; 立出搜百创始人王鹏也指出,越是把支付当做纯粹的生意,越是稳定、安全、可靠,然后收获服务费和利润,你就会做得更久、更远。

聚合支付服务商在业务层面也做出了改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增加新业务,扩大业务矩阵;

(2)提高自身竞争力,建立竞争壁垒,可以增强现有用户的粘性;

(三)调整业务结构。

在新业务方面,聚合支付服务商的业务转型方式有很多。

在此,笔者简单介绍一下千方好金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布局。 2016年11月,钱房豪进海外赴日本,成立千房日本,并获得日本私募基金公司Whiz 2亿元人民币投资。 此外,据其官网显示,钱房好金的海外业务还覆盖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柬埔寨、泰国、老挝等多个东南亚国家。 通过此次布局,钱方好金在现有业务之外又新增了跨境支付业务线,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聚合支付服务商在跨境支付方面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这就带来了新的蓝海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脸识别支付的兴起,物联网设备进入支付环境或有利于聚合支付服务商。 针对这一问题,在2024年互联网与移动支付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云闪付总经理室助理总经理彭程指出,刷脸支付依赖于智能设备,这意味着商户服务能力由硬到软提升。 此次升级的影响超出了支付本身。 进入刷脸时代后,刷脸支付对硬件要求更高。 基于硬件革命,智能收银机将运行大量软件,这将影响商户的进货、销售、库存、营销、会员管理等各个方面。 软件革命成为可能,并为智能业务奠定了基础。 这才是真正对商业产生影响的革命,设备将不仅仅承载支付功能。 换句话说,随着物联网设备的部署,聚合支付作为支付入口或许会给聚合支付服务商带来新业务拓展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陈浩也表示将拥抱IoT设备。

对于聚合支付服务提供商来说,要提高竞争力,还可以通过增强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来建立竞争壁垒。 例如,手前吧利用科技赋能,为不同类型的商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提升服务商户的能力。 针对消费者到店购物的商家,现金吧推出了收款码盘。 同时,针对没有收银员的消费场景(如快餐店),推出收银音箱,让商户可以看到、听到消费者的付款。 情况,确保交易安全。 针对有收银台的消费场景(如咖啡店),推出扫描二维码的小白盒,提高商户收款速度和效率; 针对大型商户,千霸推出了智能POS机,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扫描二维码可通过多种渠道收款、刷卡,同时还支持会员管理等服务。

通过调整业务结构优化收入,可以通过增加利润贡献大的业务比例来实现。 聚合支付服务商明天动力的财报显示,2017年至2018年,金融科技服务在公司业务中的占比从24%提升至85%。 与此同时,明天动力的净利润也大幅增长。 。

事实上,整个支付环境还在发生变化。 在应对过去变化的基础上,企业还需要提前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

聚合支付的发展前景

2024年以来,支付行业监管趋严,严格监管进入常态。

在支付总额方面,二次清关问题仍是监管的重点问题之一。 在如此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合规发展对于聚合支付服务提供商来说越来越重要。 然而,违规业务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但却会加剧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行业的发展。 但合规发展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聚合支付也面临着政策的影响。 此前,央行在《金融科技(2024-2024年)发展规划》中重点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也指出,要推进基于支付通证化技术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组织编制条码支付互联行业技术标准,推动条码支付统一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技术体系,实现不同手机的实现。 应用程序和商家条形码可以相互识别和扫描。

回到聚合支付之初,聚合支付的兴起就是为了解决“一柜多码”带来的消费者体验问题。 但从消费者体验上来说,影响消费者体验的是很多支付方式碎片化、不互联。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志表示,多种支付方式“聚合”是未来趋势,但不一定是聚合支付。

央行推动的条码支付互联或将重塑行业格局。 用一张代码实现多个APP的互认互扫,可以想象,聚合支付服务商的聚合能力将不再重要。 届时,聚合支付服务商手中更重要的资源似乎将是商户和服务商户的经验积累。 聚合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如何应对这一浪潮尚不得而知。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简单来说,聚合支付服务商归根结底还是从事服务业,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是根本。 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手头的资源,改善服务,做需要做的事情。 如果现有的优势资源未来可能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多条腿走路、未雨绸缪。

据说冬天已经来临,但春天也即将来临。 只有做好冬天的准备,才能在春天获得新的生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