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为何兴起

2024-01-11
来源:网络整理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第三方支付今天会变得如此强大。 这种怀疑是有原因的。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从事进出口贸易已经五年了。 对外贸易的支付手段基本上是“信用证”(L/C)。 信用证的原理和支付宝很相似(或者应该反过来说,毕竟信用证的历史比支付宝悠久得多):进口商将一笔钱存入银行,银行签发的信用证称为信用证。 一张盖章并签名的纸,证明您有钱。 出口商将货物运至港口,凭进口商签署的提单到银行赎回货款。 这是支付宝的基本流程吗?

信用证基本上是用来解决长途贸易中双方相互信任的问题:货款不能同时支付。 但在我五年的进出口生涯中,我一直想不通一件事:为什么国内贸易没有信用证这个东西。 国内贸易在远程交易中也存在不少互信问题。

在国际贸易等长途贸易中,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第三方支付”。 银行是第三方:由于相互信任问题,交易双方需要引入第三方提供信用担保。 电子商务也是远程贸易,奇怪的是,第三方支付正在兴起。 在当今消费者的网购行为中,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比直接使用银行方式更受欢迎。 第三方支付兴起后,所谓的网上银行甚至在此基础上诞生,对传统银行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威胁。 可以说,银行对消费者网购业务几乎漠不关心,这也是造成今天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银行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一直与国内贸易站在一起(大部分网购还是国内贸易)。 这让我非常好奇。

这是另一件事:信用卡(注意,不是信用证)。 这个东西本身并不是钱,它只是一种基于个人账户体系的支付方式。 有趣的事实:信用卡并不是银行发明的。

据刘歌所著《改变美国的时刻》记载,1949年,一位美国商人吃饭时忘记带钱包。 尴尬之后,他创办了“夜宵俱乐部”,并推出了信用卡鼻祖:大莱俱乐部。

Club 与今天的第三方支付非常相似,但它是离线的。 到 1960 年, Club 的用户数量已增至 125 万。不过,银行也迅速采取了行动。 Club发行后的第二年,即1951年,该银行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 但此举并没有让信用卡业务好转。 主要原因是银行受到当时政策的限制,只能在本地经营。

真正打败像 Club这样的第三方的是:银行的礼宾组织。 由于银行受到当地经营的限制,所以不得不进行跨行合作(这种情况在消费中很正常:当地人持有本地卡想要在其他地方花钱)。 Visa组织诞生了,随后组织出现了。 这两家信用卡组织超越了政策限制,在银行自身金融体系的支持下,大来俱乐部很快就成为了只有老派美国人才玩的游戏。

回到今天第三方支付的兴起。 不得不说,过去银行的业务实在是太舒服了(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他们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有任何地域限制。 在互联网上,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客户肯定会使用自己的交易。 意思是完成网上购物。 等到第三方支付工具发展到连货币基金都开始发展的时候,余额宝的力量已经让银行不可能消灭它们,只能空谈互联网思维了。说任何话。

历史有时会重演,但不会100%重演。 信用卡的第一枪是由第三方打出的,但一直陷在蜗牛壳里的银行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并创造了突破政策限制的新途径。 如今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仍然是由第三方创建的。 不幸的是,本来就表现不错的银行却把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变成了对自己的巨大挑战。 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信用证,第三方支付会取代它吗?

别说这是不可能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