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透露,近期学生群体遭遇的手机和网络游戏诈骗案件频发,有的遭遇了自称“高级玩家”的慷慨赠送装备,有的则被告知违规操作面临封号的风险。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该如何辨别游戏中的诈骗行为,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免费领游戏装备
小明在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之际,有人通过私信向他宣称“游戏装备可以免费获得”,小明对此表示了疑问并回复了对方,随后对方立刻拨通了语音电话,并指导小明进行屏幕共享操作。
对方指导小明修改了支付宝的支付密码,接着利用屏幕共享技术窃取了短信验证码,进而更改了支付宝账户关联的手机号码,最终将小明支付宝账户中的资金悉数转移。
诈骗套路
不法分子利用孩子们对游戏的热情,假借“免费赠送游戏道具”的名义,诱导孩子们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窃取孩子们的父母手机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在孩子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盗取了他们的钱财。青少年思想单纯,很容易上当受骗。
解除防沉迷限制
小王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邂逅了一位网络朋友,对方声称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游戏中的皮肤,并随即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小王扫描该二维码后,系统提示他因为未成年身份需要先解除防沉迷机制。同时,界面上还附赠了一个二维码名片。
小王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对方却提出必须使用监护人的手机来完成验证流程。于是,小王借用家长的手机与对方进行了视频通话。在视频中,对方指导小王更改了手机银行的密码,并诱导他进行了多次的转账和汇款操作。随后,对方还要求小王删除了银行发送的提示信息和扣费通知。最终,小王不幸被骗走了3万元以上的金额。
诈骗套路
不法分子假扮成游戏平台客服,声称能帮用户取消“防沉迷”设置。一旦受害者提供了联系方式,他们便谎称需要使用监护人的手机进行验证。接着,他们以“需激活”“账号有特殊要求”等为由,诱导受害者进行转账或汇款。完成这些操作后,他们会将受害者从通讯录中删除。
高价收购账号
小赵正在沉迷于手机游戏,突然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他的游戏账号。于是,他们互加了好友。对方指引小赵登录一个网站,并声称这是一个合法的游戏交易场所。
交易结束后,小赵试图提取现金,却遭遇账户被锁定的情况。网站客服告知,需支付一笔“解冻费”方可解锁,并承诺解冻成功后此费用将退还。然而,小赵连续三次充值,累计3600元,网站却自此无法登录。
诈骗套路
不法分子假称愿意出高价收购受害者的游戏账号,引诱受害者在虚构的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受害者在尝试提现时,不法分子以“解冻费用”“保证金”等借口要求受害者支付各类费用,并保证之后会退还。然而,不法分子在收到受害者的转账后,便关闭了网站,并将受害者从好友名单中删除。
游戏类诈骗特点
游戏诈骗的主要受害者是年龄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在校学生。尤其在7月和8月,学生们放暑假待在家中,接触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的机会显著增多,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他们受骗的可能性。
犯罪分子常常采取以低价售卖游戏账户及装备、低价提供游戏充值及代练服务等方式诱使受害者陷入陷阱,随后以索要手续费、服务费为由实施诈骗,或者收款后立即将受害者拉入黑名单。
受害者所遭受的损失并非仅仅是金钱,有时更是游戏账号、游戏内物品或虚拟货币,这往往使得受害者的经济损失难以准确估算。
学生们请注意提高防骗意识
不轻信游戏内陌生人的承诺,特别是主动提出的赠送或交易。
充值与交易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切勿因小失大。
保护个人账号信息安全,不向任何人透露。
遇到疑似诈骗行为,立即停止互动并进行举报。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定期更新密码,启用多重验证机制。
家长们请注意加强监督预防
防止孩子过度依赖网络,应多与孩子交流,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助力他们形成健康合理的网络游戏消费理念和日常行为规范。
对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实施适度限制,同时增强对其手机使用的监管和指导,并经常向他们传授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
务必尽量不对孩子透露支付密码,同时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机和银行卡等关键物品,并确保带有支付功能的软件不设置为无需密码即可支付。
(综合自:上海发布、市公安局,来源: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