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金融下央行支付监管

2024-01-12
来源:网络整理

2015年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对网络支付提出了一系列新规定,其中包括网络支付的限制。 网上第三方支付每个客户所有账户每日限额为5000元。 与目前微信红包等支付方式类似,每日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 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央行监管的目的和影响:

一、央行支付监管目的分析

1.“准存款账户”的限制——不能具有吸收存款的“类银行”功能

这里对第三方支付账户“类存款”功能的限制,是为了让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归初衷。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支付渠道。 2002年3月,云闪付的建立解决了多银行接口承接问题。 通过银行间共同分担成本,本地云闪付为商户提供多银行卡在线支付接口,实现跨地银行在线转账支付。 成为可能。 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支付服务属于支付网关模式,附加值较低。 支付网关是指拥有强大接口技术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以中介的形式分别连接商户和银行,从而帮助商户和消费者进行在线交易支付过程。 跳转至各银行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对接。 此时,第三方支付公司只是商户到银行的一个渠道。 第三方支付公司只是资金的搬运工。 自身业务的附加值和增值空间很小。 主要收入来源是与银行的二次利润分成。 即收取手续费。 由于整个模式进入门槛低、业务增值空间狭小、同质化严重,支付服务提供商缺乏核心价值,无法维持利润空间。 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生存压力下被迫寻求业务创新。 到2005年,从经营方式上看,第三方支付机构已从支付网关模式转向具有更大增值空间的账户模式。 大量互联网支付是通过商户和消费者注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完成的。 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机构成为一个平台,是交易过程中资金和信息的主要停靠点。 基于这些资金流和信息流,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了更大的服务创新和价值创造空间。

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余额”账户不受央行监管。 当用户的资金进入第三方支付机构时,就失去了控制权。 这是央行最担心的,也是本次监管的重点。

2、限制“准跨行清算”功能——限制银行账户以外的系统内转账

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账户体系是为该机构服务的,是卖家和买家银行账户之间的桥梁。 由于中国银行的垂直账户体系导致各行独立运作,多年来央行一直在努力打破这种垂直账户体系。 当时对金卡项目寄予厚望,目标是实现银行之间无障碍存取款。 但现在支付宝实现了中国银行未竟的心愿。 云闪付是国内首家银行垂直账户体系横向应用服务商。 基于央行大小额系统,云闪付打开了一扇兑换之门,让我们可以在自助终端实现银行间的无缝交易。 退缝服务。 云闪付是第三方支付最早的推动者。 通过整合各银行账户,实现银行间的通融。

由于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绑定多个银行账户,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轻松管理多个账户,而无需登录各银行网银。 这是本次监管的另一个重点——不允许第三方支付实现系统内转账。 这才是央行最害怕的! 绕过央行清算系统,自建清算系统,而央行又没有办法监管,成为监管重点。 不过,央行并没有完全限制支付账户之间的转账,仅限制每年20万元。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每年20万的转账限额就足够了。

2、央行第三方支付对各行业的影响分析

1、直接影响P2P行业的资金托管

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的便捷性和低成本,吸引了众多P2P企业使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系统来运营P2P业务。 许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发了虚拟账户管理系统,也称为托管账户系统,专门针对P2P小额贷款公司。 这里使用的是前面提到的支付“余额”账户。 《办法》实施后,转账限额为20万元/年,超过20万元的转账需通过银行结算渠道。 7月18日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网贷平台提供资金托管、支付结算等配套服务。 这样的政策虽然规范了P2P行业的运营,但也增加了P2P运营的成本。

互联网金融网络支付_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_网联支付金融是什么意思

从银行角度来看,发展P2P资金托管业务动力不足。 第三方支付机构对P2P资金托管收取的佣金仅为0.3%,而银行托管佣金平均为0.8%。 四大银行的利率都比较高。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P2P平台数量突破2376家,P2P交易规模达到5000亿元。 按照P2P行业资金托管平均佣金水平0.3%计算,P2P托管佣金应在15亿元左右(假设所有P2P均托管,实际不托管的平台比例超过70%)。 如果将这些佣金交给银行,似乎还能额外获得15亿元的收入,但回报率却没有那么吸引人。

截至2015年8月2日,具有基金托管资格的银行共有32家。 2014年,兴业银行资产托管佣金为42.11亿元,综合收益率为0.8%,远高于P2P基金托管佣金平均费率。 按照0.3%的佣金率计算,32家托管银行平均每家将获得4700万元。 以兴业银行为例,P2P行业贡献的4700万元收入与其他基金托管收入42.11亿元相比仅占1%。 因此,银行在P2P领域开展资金托管的动力不足。 考虑到整个P2P行业的风险以及新业务的成本和风险,银行的行动不容乐观。

2、对个人影响很小

市场对央行本周末“5000元、20万元”政策的解读是一种误解。 通过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从银行卡提取资金没有任何限制。 例如通过支付宝从银行卡提取资金进行网上购物。 仅当用户使用其支付账户的“余额”时,有一定的限制,例如每年不超过20万元,每天不超过5000元。 但只要用户通过数字验证和电子签名,就没有20万元和5000元的限制。 本质上,央行是出于用户资金安全的考虑,督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增强用户交易资金的安全性。

网联支付金融是什么意思_互联网金融网络支付_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

尽管人们对央行的监管看法不一,但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 自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全国电子银行间系统以来,我国支付体系初步形成。 2002年支付网关开通后,随后互联网浪潮推动2012年互联网支付网络爆发式增长,央行一直致力于推动支付体系建设。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原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从网关模式转变为具有更大增值空间的账户模式。 因为账户模式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的激增,这实际上是一个不稳定的平衡。 任何网络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它的不断演化和成长,最终会超过它的承载能力,最终会达到“崩溃点”,然后崩溃。 为避免崩溃,请在断点前移至承载能力较大的环境。

2014年以来,有迹象表明互联网支付网络已经超载,达到了“临界点”。 当第三方支付中互联网支付的结算独立于央行的清算系统,当支付“余额”账户可以像银行账户一样具有吸收存款的功能时,实际上这些“银行”功能是非常危险的给消费者。 事物。 支付账户的“余额”不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很容易被第三方支付机构挪用或跑路。 2015年6月下旬的股市崩盘也是因互联网支付而引发的互联网金融资金配置业务引发的。 这已经表明,原有的金融体系(包括机构)已经无法承受互联网支付带来的野蛮增长。 互联网支付的“爆发点”目前正处于发生阶段。

如果不加以控制,互联网支付将继续呈指数级增长,直至超过现有环境的承载能力。 如果它想要继续增长,就必须搬到一个承载能力更高的新环境。 从“断点”理论来看,央行的监管政策是提前判断断点的出现,或者在明显断点出现之前进行调整,试图将互联网支付网络迁移到一个网络支付平台上。更大的承载能力。 在系统中。 央行正试图让互联网支付在崩溃前恢复到平衡状态,并尽量减少断点处发生的灾难。

根据断点理论,新的承载能力出现后,互联网支付也能从中受益。 这些都是人们尚未完全了解的。 除了断点,还有新理念、新技术、新机遇。 。 第三方网络支付达到新的平衡后,必将出现新技术、新模式,这将再次带动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微信财经大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