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中央银行及支付清算协会的协商,非银行支付机构所运营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预计将在年末实现与约200家银行的对接,并与约40家支付机构建立联系,同时还将逐步扩大业务处理量。[]
记者从非银行支付机构所搭建的网络支付清算系统(以下简称“网联平台”)获悉,2017年6月30日,该平台正式开启了业务量的切换。在为期三个月的试运行阶段,平台经历了生产环境的验证、规则的优化、压力测试以及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准备工作。如今,网联平台已开始承接并处理一般用户在实际交易场景中的网络支付业务。
2016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了网联平台的筹建工作,该平台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组织各支付机构依照“共建、共有、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该平台基于先进的分布式云架构系统,致力于向市场提供统一、公共、安全且高效的网络支付资金转接与清算服务。为解决原有支付机构与银行直接连接带来的问题,网联的问世将重新塑造市场秩序,明确清算流程,统一技术规范,进而提升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创新进程,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确保资金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据消息,网联平台自组建以来,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凭借汇聚支付领域顶尖人才和融合行业领先成熟技术,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了技术方案评估和标准规范的初步发布,同时顺利实施了包括3地6中心基础设施的部署、机构接入流程的制定以及业务运营体系的构建等多项工作。在众多支付机构和合作银行的通力协作下,2017年3月31日,网联平台顺利实现了首笔资金交易验证,并正式开启了试运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央行和支付清算协会的指导下,平台一方面对系统进行调试和规则检验;同时,也在努力加快支付机构和银行的接入进程,对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化,并对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进行了细致的修订和提升。在试运行阶段,我们依据白名单的试运行计划,逐步优化系统、丰富功能、实施性能的渐进式升级,同时加强安全架构的构建,深入进行应急响应演练和压力测试,以确保满足实际业务切换所需的运行标准和条件。
6月30日,网联平台正式开启业务切换。据消息,经过实际生产环境的压力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在此背景下,网络支付领域的领军企业财付通(隶属于腾讯集团的支付机构)一举成为首个进行业务切换的支付机构;而在商业银行领域,中国银行则是主要参与其中的银行之一。
记者从参与网络联接共建的知情人士那里得到信息,到6月30日为止,在支付机构接入这一环节,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百付宝、支付宝、平安付、翼支付这七家支付机构已经实现了接入;而联动优势和中移电商的接入工作也即将完成。这九家大型及中型支付机构,正好是网联平台未来运营机构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潜在人选,它们在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领域的交易量,在各自支付市场的总交易量中占据了超过96%的份额。在银行接入领域,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华夏银行在内的12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截至2017年6月30日,均已依次完成了接入工作。上述接入银行所涵盖的个人银行账户总数,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个人银行账户总体中,其市场份额已超过70%。在业务运营筹备阶段,得益于人民银行和支付清算协会的引导与协调,经过与众多支付机构及银行的广泛沟通与深入探讨,网联平台最新版的业务规则及规范已于6月30日正式对外公布。此举为成员机构顺利接入平台开展业务提供了稳固的制度支撑。
有关人员透露,未来,该平台将继续按照预定方案,分阶段地与更多银行及支付服务提供商展开合作,逐步实现接入。经过与中国人民银行及行业协会的协商,网联平台设定了目标,即到年底时,将实现与近200家银行的接入,以及与约40家支付机构的合作,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扩大业务处理的规模。据相关消息,随着支付机构配套备付金集中管理措施的实施逐步完善,至2018年下半年,金融监管机构计划全面终止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的直接连接方式,届时网络支付交易将全面采用网联平台进行合规化、统一化、安全化的清算处理。作为重构支付市场秩序的金融基石,网联平台在促进行业规范化进程及共建任务初步完成后的前一年至两年运行期间,将采取免费服务模式,向市场广泛提供高品质服务。
中国社科院的相关专家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今后只需接入网联这一平台,无需再分别连接各家银行的接口,这实际上减少了对接的费用。清算服务是支付业务中的后台环节,它与普通民众的资金往来并无直接关联,消费者通常不会直接意识到清算的具体流程,同时,它对支付机构的成本影响也不显著。网联平台依托分布式技术架构,在性能、可用性、安全性、扩展性、可控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相较于传统的集中式系统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为支付体系的顺畅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确保了用户终端的优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