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二十六号卫星成功发射,哈工大探索培养创新人才之路

2025-06-06
来源:万象资讯

【】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

“倒计时开始,3、2、1,点火!”在5月29日中午12点1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火箭轰鸣,实践二十六号卫星顺利升空。

这颗卫星汇聚了众多哈工大人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为了在宇宙中增添更多璀璨的‘中国星’,未来的重任将落在你们的肩上。不远处,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霍明英教授正为现场观摩发射的哈工大学生们讲授一节生动的“实景大思政课”。

从成功研制并发射了36颗卫星,再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为探月、火星探测、天宫、北斗导航、C919等国家重要工程提供支撑,这一切的背后,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探索和践行着培养顶尖创新人才的道路。

2020年6月7日,国家领导人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来贺信,庆祝该校百年校庆。在信中,领导人强调,哈工大应继续坚守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在教育教学、科研探索等方面,持续推动改革、积极进取、力求卓越,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致力于打造一个重视学生个性成长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在快速推进智能时代卓越工程教育创新模式及杰出创新人才培育新途径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该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如是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风景。哈工大全媒体中心提供

学到的知识“冒着热气”

转向左方、转向右方,完成签到、进行报道……在三月末举办的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大赛的选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参赛队伍所操控的智能感知小车按照既定路线,依次经过各个签到点,在众多参赛者中率先到达了终点。

小车的设计需严格依照竞赛规范,竞争焦点在于谁能在设计制造上更加精细,在感知能力上更加精确。我们运用课堂所学数据编程软件对行走和转向部件进行了精确的规划,并利用学校配备的高精度3D打印机将其制作出来。由于误差极小,零件间的传动效率极高,因此小车能够顺畅地高速行驶。哈尔滨工业大学参赛队伍成员、来自机电工程学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本科生吕彦良,他移除了小车的外壳,并指向其内部构造进行讲解。

吕彦良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成立后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他提到,自己所学知识都充满活力。目前,人工智能正与机械制造行业紧密结合。为此,学校特意设立了“智能制造基础”和“智能装备及系统”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从前沿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

智能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及案例_智能交通设计图_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哈工大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针对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趋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制造类学科的发展便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过去五年间,该学校陆续设立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视觉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智慧交通等多个本科新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新设立的智能视觉工程专业,它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唯一指定的高校新专业。

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不仅涉及专业名称的更迭、课程数量的增减,更在重塑课堂内外教学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哈工大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邹丽敏,作为该领域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了学校多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陆续成功构建了多门学科交叉课程以及国际共建课程。

近年来,产业变革持续深入,新技术和新场景层出不穷,学生们所需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一块黑板的承载能力。因此,我们将传统课程分解为“核心课程”与“拓展模块”,在确保基础知识总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和网络教学,以增强知识的密集度;同时,通过到一线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从而精确调整课程内容。邹丽敏向记者展示了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最新版的培养方案,她介绍称,该方案将院士团队的攻关课题融入了课堂教学、教材以及实验环节,从而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领域。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执行副院长赵雅琴强调,学校将不断紧密联系国家战略产业及新兴领域的需求,有远见地规划急需紧缺专业的设置,以促进学科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加快对传统学科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升级,推动学科专业向分类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并持续提高学科专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哈工大学生正在做实验。哈工大全媒体中心提供

探索“一生一策”培养模式

对已修的力学理论等课程进行优化,同时增设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如此一来,我的个性化课程表便能够大致满足当前科研阶段的需求。临近学期结束,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尖班”的本科生朱泓宇已经提前开始筹划下一学期的课程安排。

朱泓宇就读的“尖班”为哈工大2024年新设立的“顶尖创新人才班”,旨在探索在6至7年内实现本博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与人才的自主培育形成良性循环。在当前,学校增设了全国首个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级,推出了“哈工大—港大优学班”并已启动招生工作,同时还在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博士生培养创新中心”等多个培养平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韩杰才指出,该校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固有发展模式,积极推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学习平台,以大师的指导帮助学生们迅速成长,实现学业和职业的全面发展。

起初实验阶段,由于理论基础不够稳固,实验结果始终不尽如人意。随后,我系统学习了6门关键课程,并额外选择了多门与复合材料相关的课程,加之实验室中无数次的实践锻炼,如今我已能够自主推进科研工作。朱泓宇娓娓道来这两年来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加入“尖班”短短一年,朱泓宇在导师冷劲松院士的悉心指导下,投身于多个科研项目的实践与竞赛的挑战中,累积赢得了4项国际大奖和6项国家级荣誉。

哈工大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和治国栋梁等四类新时代杰出人才,加快构建“数理基础、领域基础、交叉融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行“创中学、学中创”的科研全贯通教育模式,并不断完善涵盖招生、培养、深造、就业和校友工作在内的全方位人才培养链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发展路径。

魏迅桐,哈工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投入了三年的精力,专注于一个课题——风力发电机的扇叶是否必须保持光滑?

我注意到现行的风力发电机叶片造型普遍相近,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成功研发了一种模仿鲸鱼鳍肢流动特性的叶片设计,该设计能够使风力机的输出功率增加3.95%。魏迅桐向记者展示了他亲手制作的叶片模型,该叶片的前端具有不规则的凹凸结构。

智能交通设计图_智能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及案例_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为了达成这一设计愿景,我们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协助我们联络到了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支持,而学校的仪器共享平台也始终敞开大门。得益于学校的协助,我们得以走访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魏迅桐表示,叶片上的每一个突起,都映射出学校给予的强大支持。

展望未来,魏迅桐满怀信心地表示:“目前已有风电企业对我所积累的科研实践经历表示认可。依托在哈工大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我在科研生产的前线同样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哈尔滨工业大学支持微厘空间开展低轨卫星系统的首次网络建设。该校的全媒体中心给予了相关支持。

开展行走的实景大思政课

以成为“永坦班”的一员,我有幸见到了“坦先生”,这无疑是我“追星”梦想的圆满实现!在高中时期,我就曾听闻刘永坦院士坚持不懈地研究我国首部对海新体制雷达的感人事迹,正是这份激励让我迈入了哈工大的校园。提及与刘永坦院士初次见面的情景,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的本科生胡王浩依然记忆深刻。

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胡王浩意识到“坦先生”不仅是他崇敬的精神标杆,更是教材和课堂上的常客,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在众多与雷达相关的课程里,教师们常常提及“坦先生”的科研事迹,向我们阐述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这样的讲解不仅让知识更加易于理解,还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胡王浩如此说道。

课堂之外,科研试验基地亦成为思政教育的阵地。在哈工大联合构建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前,闫金红教授,哈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正向同学们讲解在“地面空间站”中学习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深远意义。

为何需要打造“地面空间站”?“地面空间站”能够复制宇宙中的哪些环境?面对学生们的疑问,科研人员借助图片、动画展示以及现场观摩,分享了“地面空间站”建设过程中所克服的种种困难,并激励大家投身于更多前沿领域的研究,以期产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哈工大校园内至航天发射场,田间地头至工厂车间,红色育人基地至祖国边疆哨所,近年来,该校创新性地推出了行走的实景思政课,将思政教育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引导青年学子在亲身感受新时代伟大变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爱国情怀和报国行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探索“大思政”课程创新模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知识推动行动,以行动深化知识。该校思政实践课教研室主任尹胜君如此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秉持“五育”并行原则,打造了涵盖各学段、各成长阶段的思想引导与全面素质提升体系;同时,创新性地拓宽了“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雨操场、校园暖廊等文化熏陶场所;并设立了3个主题展示馆、13个政治教育工作站、15个校园红色教育基地、130多个党员活动中心以及638个遍布全国各地的研学实践基地,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

哈工大在“大思政”育人方面的成效,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上得到了真实体现:过去五年里,该校学生在航天和国防领域的就业人数以及选择基层工作的学生数量均持续显著上升。众多哈工大学子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国家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建设,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践行着在东北扎根、献身祖国、勇于创业的庄严承诺。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03日 05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