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不幸遗失了手机,紧接着,在某个深夜的0点39分,正当该网友沉睡之际,不法之徒竟然利用“免密支付”功能,在一家游戏平台上盗取了数百元人民币。
这是一位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所经历的困境,不少人也遭遇了相似的麻烦。鉴于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向广大消费者发出警示,提醒大家在使用手机“免密支付”时务必小心,以防账户权限过于宽松导致资金安全受损。
“免密支付”为何会成为盗刷漏洞?
答案在于“免密支付”的便捷性是一把双刃剑。
手机一旦丢失或者账号(尤其是苹果手机用户)遭到泄露,盗刷行为变得极其简单。一旦不法分子掌握了手机或账号,他们便能够利用“免密支付”功能直接进行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无需进行密码输入、刷脸认证等需要一定“门槛”的操作。
再者,盗刷活动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使得用户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这类交易往往借助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进行,比如通过游戏充值、应用订阅等方式实施。而且,盗刷活动往往在用户深夜熟睡之际进行,等到消费者察觉时,往往已经有多笔款项被扣除。
最终,这种非法行为往往会导致小额累积成大额损失。即便支付平台对免密支付额度有单次消费的上限规定,不法分子仍能通过短时间内多次盗刷的方式突破限制,比如有位网友就因为在一分钟内被连续扣款20次,最终损失了数千元。
那么,普通人又该如何降低盗刷风险?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的建议中,首要之策是不在非必要情况下启用“免密支付功能”。此外,还需加强账户安全防护,以及培养定期核对账目的良好习惯。
实际上,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免费支付”的开通过程简单,然而关闭起来却显得颇为复杂。以某外卖平台的团购餐券为例,在支付环节,系统会自动弹出“免密支付”的推荐选项,消费者稍有不慎或是疏于思考,便可能不小心点击;然而,若想关闭这一功能,则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菜单操作。记者随手查阅了自己常使用的应用程序,诸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滴滴出行、美团外卖等,对其“支付设置”进行了检查。结果令人惊讶,许多APP的“免密支付”功能竟然在用户未察觉的情况下被激活。特别是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竟然关联了整整一屏幕的其他应用程序!于是,记者毫不犹豫地迅速逐一关闭了这些功能。
友情提醒各位,请记得在各个应用的“支付设置”中找到并关闭“免密支付”选项。这样的操作简单快捷,你还在犹豫什么呢?(记者姚春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