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支付其实已经酝酿多年。 除了微信支付有新进展之外,另一家支付巨头也做出了一些动作。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支付宝正在开发“掌纹支付”功能,其中已经包含“掌纹识别”功能。 《设备》、《掌纹识别装置》、《生物特征识别设备》、《收银设备》等专利已获得授权。
事实上,早在2014年,支付宝就展示了其正在开发的以生物识别为核心的尖端安全技术,包括人脸、声纹、掌纹、指纹、手写和击键识别等。
到2015年,一些银行也尝试应用掌上支付。 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6月,原四川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推出全国首台手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 操作时,用户可以在银行自助机上选择“掌静脉”,输入手机号码,只需一秒钟。 扫描手掌静脉并输入密码即可办理存款、取款等服务。
王鹏博告诉微信商报记者,对于支付来说,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支付介质和认证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比如从贝壳到金银再到卡介质。 从生物识别技术本身来看,这也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对底层支付系统相应演进的需求的体现。
“从中间层面来看,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不易忘记、不易携带、难以伪造等特点。从认证角度来看,更安全、更便捷,不会导致信息泄露和滥用。” 王鹏博认为,掌上支付更有优势。 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便利性好、识别率高的特点,确实是支付媒介随着技术进步而改变的未来趋势之一,而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金田也表示,手掌识别主要利用手掌纹路、静脉分布等独有的生物信息来准确识别用户身份。 与人脸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掌纹信息的采集显然需要用户更多的知识和配合(例如,不像人脸识别那样容易被拍照和窃取),可以在安全、方便和隐私保护。 更好的平衡。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到掌上支付,只是听说过,没有见过。 此外,不少市场机构仍处于观望状态。 例如,3月15日,微信商报记者就是否计划推广掌上支付的话题进一步采访了多家支付机构。 大多数人表示将观望,并没有明确的计划。
虽然从手掌支付的功能来看,可能比刷脸支付更方便,也更容易在便捷性和安全隐私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点。 但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测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反映出很多推广困难和制度上的担忧。
“比如我们要面临和刷脸支付一样的问题,包括误操作如何恢复,如何保证用户隐私的安全,特别是涉及个人生物特征的数据安全,以及如何防止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盗窃等。 ……等等。”王鹏博直言不讳。
金田还表示,从目前来看,手掌识别的大规模商用可能仍面临以下困难。 首先,要重塑用户的支付习惯。 例如,疫情过后,用户可能会回归面部识别等现有支付方式。 可能对支付的安全、卫生存在疑问; 其次,与刷脸支付只需要手机不同,掌上支付还需要终端有专门的识别设备,这可能会增加平台和商户的成本,也会影响他们的推广意愿。 它可能会产生某些不良影响。
着陆前需要一段时间
“你可以为你的整个身体付钱。当你去购物时,所有的房子都属于银行。” “你的手会不会被不法分子‘砍’?如果大规模推广,你是不是应该考虑给你的手买保险?”……这些都是很多用户对掌上支付的玩笑评论,表明消费者对掌上支付的高度关注。掌上支付,但这也反映出他们对使用掌上支付的不信任。
“虽然生物识别安全在使用安全性上是最高的,但前提必须是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心理。特别是广大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越来越敏感。如何这样做用户是否被迫使用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王鹏博认为,除了支付机构,科技企业也必须关注用户隐私问题,防止信息滥用,遵循“最少、充分”的原则,进行自查自纠,防止信息被滥用和丢失。来源。
说到实施,王鹏博预计,组织首先要进行安全测试,其次要进行设备终端的大规模改造和部署推广。 他认为,距离大规模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金天泽表示,疫情三年期间,以人脸扫描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遇到了一定的场景限制(比如需要摘掉口罩),这为其他技术的探索创造了有利的时间窗口如手掌扫描。 从长远来看,刷掌支付仍需从场景应用的角度出发,找到与刷脸等其他支付方式相比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微信商报记者 刘思红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