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的套路】
付费提升自我,年轻人欣然接受
生活节奏迅猛,鲜少有闲暇时光翻阅书籍,手握书本,目光聚焦于文字,往往只能专注于一项活动。相较之下,听书则能同时满足这一需求。静怡,28岁,目前在厦门的一家公司担任人力资源职位,频繁往返于福州、泉州、厦门三地,她已经坚持听书四年之久。
静怡在微信公众号上关注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栏目,而到了今年3月,“罗辑思维”已经转移到了名为“得到”的应用程序上,并开始实行付费阅读书籍的模式。对于这个变化,静怡表示非常高兴,因为她认为,“听书这种方式,让那些忙碌奔波的人们也能抽出时间来了解众多多样的知识。”罗胖曾言:“为知识付费,是期待在人生的转角处遇见一个更优秀的自己。”静怡对此也抱有同样的期待。
“知识付费”并非一个新兴术语,它涵盖的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出版以及咨询等行业。然而,随着移动端内容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才得以目睹这一概念如今所呈现的形态。
11月10日,罗振宇在微博上公布喜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在今晨用户数量已突破20万,标志着全球最大的经济学教学平台应运而生!这无疑是他“得到”APP运营过程中取得的最高成就。以每年199元的收费标准计算,这门付费课程的市场价值已接近4000万元。
付费找到乐趣,老教授多样听书
泉州的林老先生,年逾古稀,昔日的大学教授,不幸在前年患上飞蚊症,视力急剧下降。他回忆道:“当时看到外孙用手机听人读书,觉得颇为有趣。”他说,上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对听书有着深刻的印象。每当节目播出,家家户户都会守在收音机旁,错过一集都会让人难过好几天。
在孙子的指导下,老林开始涉猎现代的听书方式。起初,他听了《罗辑思维》,却觉得并不那么出色,“他热衷于讲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但若你已经对诸多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便会发现这些内容不过是通俗读物内容的杂糅,其中许多观点看似合理,实则颇有偏差。”
老林后来成为了“樊登读书会”的付费会员,开始参与阅读活动。该会每周都会推送一本图书的精华解读,讲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书籍核心观点的提炼,个人见解的添加相对较少,这一点相当不错。然而,偶尔也会察觉到一些不寻常之处。
那期节目谈到了一本名为《谷物大脑》的书籍,书中提倡低碳水、高脂肪的饮食方式,这与我们日常的认知大相径庭。老林特地购买了这本书,却发现作者在书中着重强调的是“热量限制”,这与节目中的观点截然不同。他意识到,挑选一些见解独到的书籍并无不妥,但关键在于不能掺杂个人的见解,否则容易误导读者,扭曲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老林在众多“听书”平台中漂泊良久,终于觅得了他钟爱的声音——蒋勋细细道来的《红楼梦》。在同龄人的讲述中,他体会到了一种纯真,这种纯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岁月磨砺后的结晶。
闽南网11月21日讯 学习欲望+知识焦虑+移动互联=?
没有统一的正确答案,然而,若为这个等式增设一些辅助条件,那么你对于参考答案应该会感到相当熟悉。
节省开支且学习便捷。众多“加入群组免费教学”的例子可见一斑。例如,你或许在微信朋友圈中频繁看到此类信息:“《蒋勋深入解析红楼梦》80回精华内容,160集连续播放,原价128元,加入群组即可免费收听。”“我已经加入了我国古代历史学习群。每日仅需10分钟,一个月内便可通读完毕。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长按即可试听。名额有限,前70名报名者可免费参与。”然而,这条道路的尽头,常常隐藏着“微信群裂变营销”、“公众号粉丝被倒卖”的陷阱。
省时高效成为一大特点。众多付费平台纷纷上线,提供知识课程、节目、咨询、分享会以及精读服务。以喜马拉雅FM、知乎live、在行&分答、凯叔讲故事等为代表的知识付费产品广受欢迎,涵盖知识解答、人文社科、心灵鸡汤、大师讲座、职业培训、儿童故事等多种内容。只要用户有需求,总能找到相应的答案。特别是伴随性强的音频说书,更是深受喜爱。
阅读听书,仿佛正掀起一场知识的盛宴。越来越多的人坚信,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阅读模式。据官方数据表明,7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指出,“听书”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形式,去年我国国民的听书比例已高达17.0%。
对知识的纯粹追求、纯粹为了消遣和放松而消磨时光、针对特定专业问题的解决、为了应试和晋升而功利性地学习、在闲聊中积累社交资本,这些多样的动机,共同促成了移动互联时代的“知识焦虑”。人们对于深度知识的渴望日益增强,然而,他们又希望这些深度知识能够变得更加浅显易懂。
有人将你的“知识焦虑”转化为商机,通过建立社群和吸引公众号粉丝进行原始积累,而另一些人则设立了各种知识付费的细分课程和应用程序。
所以,在“焦虑学习”的大河里,你到底咬住了哪条钓竿上的饵?
【免费的营销】
记者体验 3天加了8个群、16个公众号
经济实惠的“知识焦虑”应对策略,海都记者亲身体验了“加入群聊即可获得免费课程”的活动。
通过关注朋友圈中常见的群二维码,海都记者成功加入了一个名为“KK中国古代史108”的群聊。在加入之初,该群已有37名成员。然而,仅仅在五分钟之内,群员数量便迅速攀升至71人。记者随后更换了微信号,再次扫描相同的二维码进入,此时群名变为“KK中国古代史113”。不久之后,该群的成员数量稳定在70人。
在短短三天时间里,我不断进行着分享、截图、报名和关注公众号的操作,成功加入了8个群聊和16个公众号。除了最初接触的古代史,我还被引导去学习蒋勋解读的《红楼梦》、讲述明朝历史的书籍、外语自然拼读以及早教等方面的知识。
几天来群内寂静无声,记者却意外地被群主移出了群聊。此前的公众号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学习音频也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省钱技巧、如何成为省钱高手以及各类网络购物平台的优惠券等内容。在一周之后,记者打算重新加入该群时,却发现群聊已被设置为“需群主邀请方可加入”的状态。与此同时,那些原本的公众号知识课程也停止了更新(具体体验可参考附图)。
海都记者就微信群中流传的“蒋勋细说红楼梦免费听”一事,与台湾的蒋勋团队进行了沟通。对方回应称:“蒋勋老师的音频内容已授权给蜻蜓FM,大家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购买。而微信上所谓的免费内容都是骗局,涉及到资金安全问题,请大家务必谨慎对待。”
网络安全部门早已发出警示,关于此类扫码行为,而木马病毒植入、钓鱼网站等欺诈手段潜藏在二维码中引发的支付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之中。
我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颁布《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范》与《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范》,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服务提供商需承担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的首要责任,需强化对本平台公众账号发布内容的监控与管理,一旦发现传播违规违法信息的,必须立即执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微信群裂变套路 公号攒粉引流零成本
这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手段,通过微信群的迅速扩散来大量吸引客户。泉州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营销人员阿发对此颇有感触,他说:“微信群的扩散速度极快,你只需在朋友圈发布信息,朋友们看到后便会加入,随后他们也会继续转发……这便是所谓的裂变。我们以学习为名邀请大家加入群聊、关注公众号,等到公众号的粉丝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开始更换内容进行各类推广,甚至将公众号连同粉丝一同出售。”阿发透露,目前众多网络企业正是采用此类手段来吸引拥有大量粉丝的公众号,而这些粉丝的获取几乎无需付出任何代价。
阿发同样有过类似经历,他曾协助一位客户通过微信群裂变,轻而易举地创建了超过1000个微信群,并且成功地将近15万粉丝引导至两个公众号,“目前商家若想请他发布广告,需支付高达上万元的费用,而他还将其中一个账号及其粉丝群出售给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再次赚取了一笔财富。”
“裂变”现象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经过海都记者的调查,发现这些音频的来源几乎都指向了“360个人图书馆”的一位“馆主”。这位馆主所拥有的个人图书馆内,文章数量超过一万篇,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在这些公众号中,有七个账号的主体是重庆地区的几家不知名的文化传媒公司。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结果,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它们是由数位股东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它们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研发、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以及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各类商品。
实际上,这种方法被众多人所采纳,且通常不涉及费用,因为若以盗版内容或欺诈手段收费,其性质便会截然不同,大多数营销公司都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阿发向记者透露,由于并无损失产生,因此很少会有网友进行举报。至于那些营销账号,它们时不时地更换身份或解散群组,通过重复这一策略,粉丝数量便能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