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劳动者在遭遇失业时,往往由于不熟悉准确的计算方法,被企业误导,导致错失了本应获得的丰厚赔偿。只有当劳动者知晓自己应有的权益,才能准确界定自己的最低要求。接下来,我将详细探讨裁员赔偿中经济补偿金的准确计算方法。
一,计算标准:以应发工资为基数
很多公司忽悠员工,以到手工资或基本工资来计算。
准确的计算方法涉及:以员工离职前连续12个月的平均工资收入作为基准。这里的工资收入是指扣除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之后的总额。
月薪为九千元,在扣除相应费用后,实际到手金额为七千元。在计算补偿金时,应以九千元作为计算基数。
二、应发月薪范围:涵盖各类货币性收入
各项奖金、绩效补贴、计件薪酬等均涵盖其中。若劳动合同或企业规章中规定有绩效奖金,即便尚未发放,也应计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薪资计算。
例如,若月薪为8000元,年终奖若干,以及每月绩效奖金1000元,在计算平均工资时,这些收入都应予以考虑。
三、工资发放方式:保留证据很关键
某些小型企业支付薪资的流程不够规范,其中部分薪酬通过公司账户发放,另一部分则通过个人账户进行。只要能够证实这些款项均为应得工资,便应将其计入平均工资的计算中。
若无法证实私人账户的存在,那么或许将无法获得与其相关的补偿款项。
因此,务必妥善保管银行交易记录、薪酬明细、对话记录等相关凭证。此外,这种将公私账户混合发放薪资的做法,亦伴随着税务方面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关注。
四、补偿金 “N”:代表工作年限
在本单位服务年限以“N”表示。每完成一年工作,企业需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报酬。若服务期超过六个月但不足一年,则视同一年计算;若服务期不足六个月,则按半年计算。
比如工作 3 年零 8 个月,“N” 按 4 年算。
某些企业会通过不断更换劳动合同的签署主体来消除工龄,然而,若能证实这些企业彼此之间为关联关系,且实际控制人保持一致,同时工作职责和地点未发生变动,那么员工的工龄便可以得以连续累计。
五、补偿金 “N+1” 中的 “1”:特定情形的待通知金
在“N+1”制度中,其中的“1”代表应得的补偿金,这一金额是根据上个月的工资水平来确定的,而非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以下三种情况可以适用“N+1”的规定:
医疗期结束后无法继续工作:员工在医疗期结束后,既无法从事原先的岗位,也无法适应公司重新分配的职位。即便接受过培训和岗位调整,仍然无法胜任:即便员工接受了培训或被调换岗位,依然无法胜任新的工作。由于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合同无法执行: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合同无法继续执行,且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在这三种情况下,如果公司没有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则需支付相应的赔偿金。六、补偿金 最多给12个月?
若薪资超出当地上年月均工资的三倍,则可享受“12个月封顶”的待遇;在此情形下,薪资将按照三倍数额发放,且最长支付期限为12年。
工作年限达15年,月薪水平为5万元,而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仅为1万元,因此计算补偿金时,基数应按3万元来计算,且补偿月份最多只能以12个月为限。
要是工资没到当地平均工资三倍,就按实际基数和年限计算。
企业在进行裁员时普遍追求降低开支,常常在计算方法上采取不正当手段。因此,希望大家都能明白正确的计算方法,以便心中有底,在关键时刻避免陷入误区。(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