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传统权利的承载对象与主体、行为模式以及法律关联均展现出明显的数字化特征,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挑战。为此,在12月1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并对外公布了涉及保障数字经济发展的10个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横跨刑事、民事、商事、金融、知产等多个审判领域,其中诸多案件触及数据流通、算法应用等前沿议题,充分展现了上海法院在维护数字经济健康增长方面所秉持的司法政策与裁判准则。
个人信息构成了数据要素的根基。在“员工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认定案”中,一家实业企业未经其关联公司离职员工同意,便将他们的手机号码作为企业联络信息对外公布,此举对离职员工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法院裁决解除该手机号码与公示资料的关联绑定,同时赞同了离职员工对实业公司要求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此举对于员工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判定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信息数据往往通过处理利用、智力创造后产生经济价值。在某起涉及“应用相同唤醒策略执行‘流量劫持’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案例中,一家软件公司在其所开发并运营的家政应用中,设定了与某支付应用相同的唤醒策略,即固定的URL“支付模块”。这一设置使得用户在选用该支付应用进行支付结算时,手机系统会弹出提示,告知用户即将跳转至上述家政应用。此行为被人民法院判定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本判决深入分析了流量时代下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进而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中电子支付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提升。
网络服务平台在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异常交易行为的审查及经营者单方解除权的合理边界案”这一案例中,一家奢侈品公司在其网站上,以交易异常为理由,取消了消费者的订单。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法院积极应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对网络交易中消费者非正常交易行为进行审查研究,明确了商家单方面解除合同权利的合理范围,对平台的数据处理和自动化决策进行了规范,从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促进网络购物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法院致力于服务并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特别强调了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他们不仅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数字法院”的建设方案并进行了部署,而且通过大量司法数据的筛选、比对以及碰撞,构建了多种场景下的数字模型。此外,他们还实施了全面的质量评估和全程的提示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审判领域中的常见和易发问题。在此基础上,上海法院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决策、数助便民、数助政务”五大板块为核心理念的框架体系。
上海法院接下来将集中力量应对数字时代法治领域的崭新需求,对专业审判流程和要素识别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强化案例分析和规则总结,深化数字经济相关案件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同时,借助长三角区域司法协作平台,主动扩大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组成的“政产学研”智库的合作范围和层次,致力于构建可借鉴、可推广的数字经济案件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