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网友向天目新闻记者反映,在2月9日这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些微信小程序,这些小程序表面上声称能提供陪伴聊天、创作诗歌以及让你心情愉悦的服务,然而,每当提出一个问题,都需要观看长达30秒的广告。而且,这些小程序从图标到名称,真假难辨,只有充值之后,他们才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随着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引发了体验热潮,众多小程序纷纷涌现,它们在名称、图标和页面设计上与原模型高度相似,如同春雨后新笋般迅速增多。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不得不忍受观看广告、充值购买会员等环节,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使得用户感到极不舒服。
近期,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在仿制品充斥的市场中,隐藏着一条灰色的制作交易链条。在网络上,众多商家公然销售仿制版的小程序,价格明确标注,甚至提供包括文案撰写、项目开发、上线以及售后bug修复在内的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火了,仿制品也随之而来
2月9日早晨,成都的一位网友王珊在微信的搜索栏中输入了某个关键词,结果意外地出现了19个标榜自己是某特定名称的小程序。出于跟随潮流尝试的心态,她不禁产生了好奇心,开始逐一查看这些小程序。
经过细致的搜索图标比对,王珊注意到,这些小程序的图标均采用了相同的环形花朵设计,但细节上有所不同:官方图标以黑色为底,白色花朵点缀,而小程序图标则采用了白色背景搭配黑色花朵,或是绿色背景搭配白色花朵等多种样式,彼此之间相当接近。观察其介绍,部分小程序被标记为“小助手”、“本地化部署”、“基于中文社区”等,经过一番对比分析,王珊最初的想法是“它们或许属于同一系列。”
然而,使用过程并不流畅。王珊发现,多款小程序都显示人满为患,当她尝试进入时,页面会弹出提示“近期访问频繁,服务器已超负荷”等信息。在名为“”的小程序中,她输入了“夸夸我”,结果对话框中出现了“你真优秀!你真的很才华横溢!你真的很勤奋!你真的很坚韧不拔!”的回应。……之后,她紧接着输入了“我要撰写一篇关于地震救援的学术论文”,“记住圆周率”,而对话框上则显示出了“系统正在维护中,请您稍后重试,目前无法提供相关服务,敬请见谅”等信息。
起初,她猜测可能是由于这款系统近期人气爆棚,用户数量激增,才引发了系统故障。然而,当她再次尝试输入“夸夸我”时,系统竟然又显示了与之前相同的点赞内容。
经过四次交谈,王珊意识到若想继续交流,便需支付额外费用以提升对话次数——具体来说,充值9.9元即可享受20次对话的机会,但实际上每次对话的成本大约是0.4元,这个价格并不算低廉。
王珊提供的截图揭示了充值额度共分为至尊、热门等四个等级,分别是999.99元无限次使用(有效期为一年)、199.99元3000次使用(有效期为一年)、99.99元1300次使用(有效期为半年)以及9.99元20次使用(有效期为三个月)。
随后在王珊指导下,记者也在微信上检索到多款仿制小程序。某些仿制小程序在发送问题后,屏幕会自动跳出一个30秒的广告,若用户选择不观看,便无法继续进行问答;另外一些则对每日使用次数设限,用户需通过观看广告获取积分,才能换取使用权限;更有一些仿制小程序,在广告中宣称提供“超级会员”“无限对话次数”“解除字数限制”“专属线路快速响应”等服务。
记者观察到,相较于正版软件提供的免费服务,这些仿冒的小程序打着免费的名号,实则暗中提供付费服务,其服务质量与正版产品有着明显的差距。以“智能对话”这款小程序为例,用户输入不到三个问题,系统便会显示“服务器目前处于休息状态,请稍后再次尝试”。
2月9日下午4点,记者再次使用特定关键词搜索小程序,微信平台上显示“未找到相关小程序”,这或许表明微信平台对某些小程序实施了下架处理。尽管如此,使用“chat”这一关键词依然能够找到一些仿冒小程序,它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规避监管。
1.5万元就能“山寨”一款小程序
打造一款类似“”的软件应用,从制作到正式运营其实并不复杂。据记者观察,当前市场上已有不少服务商能够提供这类软件的开发服务,价格区间在1.5万元到3.6万元之间,而且通常在20至40天的时间内便可以实现上架。
众多AI语言模型已问世,我们只需构建一个基本框架,开发这类仿制小程序的难度并不大。拥有八年从业经验的沈先生,一位小程序开发者,向天目新闻的记者透露,这类仿制小程序的制作涉及三个主要步骤:构建内容输入与输出界面,以及调用AI语言模型。近期颇受欢迎的是一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因此众多模仿的小程序在名称和简介中自称是,“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并未采用正版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记者假借定制小程序的幌子,向众多商家进行了咨询。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这类以“定制”为名的小程序存在两种运营模式。此类方式涉及境外服务器调用接口,并将结果反馈至国内服务器,仿佛直接使用了正版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此类操作需配备国内外两台服务器,因而成本较高;而另一种则是所谓的“仿制品”,所接入的AI语言模型在表达能力上有所欠缺,对话互动不够智能,此类开发成本较低,在市场上较为常见。
近期,记者持续调查发现,微信已采取行动,对这类仿冒小程序进行整治。原本与正版同名的小程序已更名为“智能AI对话”等。相关客服表示,“由于遭受恶意举报,名称已被删除,目前正在申诉中,公众号和会继续为大家提供服务。”另外,还有许多小程序通过避免使用“GPT”字样,改以“Chat”或“Chat智能工具”等名称重新上线。
报道梳理显示,这类模仿的小程序并不少见。以《羊了个羊》这款小程序走红为例,随之而来的是“猪了个猪”、“鸵了个鸟”等仿制品纷纷涌现。截至今日,记者在微信小程序中依然能够搜索到“猪了个猪”。
王珊指出,只有当小程序受到广泛关注时,才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下架处理,那么在平时小程序上线时,监管又去了哪里呢?她认为,这些山寨版小程序就像是流量收割机,借助网红的名号将流量转化为利益,其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违法的成本过低。
借网红流量“赚快钱”涉嫌违法
“那些所谓的‘仿冒’小程序一旦更名或被撤下,这表明它们并未获得相应的授权,且可能触犯了法律。”2月9日,浙江大学法学领域的博士、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网络法研究所的负责人郭兵向天目新闻的记者透露,此类小程序数量众多,实际上它们是以此名义吸引流量,通过投放广告、销售会员服务等方式,企图快速获取收益。
实际上,腾讯采取行动整治那些仿冒甚至山寨性质的小程序并非无因。根据腾讯官方发布的通告,2018年微信平台曾对3312个名称存在混淆的公众号和小程序实施了名称的清理,同时,对3326个名称混淆的公众号和小程序实施了功能限制。若公众号及小程序的名称、标识、简介等出现有意造成混淆的情况,导致干扰搜索结果或误导用户识别与判断,平台将采取清除相关内容或暂停账号使用的措施。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同名的小程序开发费用估算为1.5万元,一旦上线,仅需15位用户购买“999.99元/无限次(有效期为一年)”的会员服务,即可实现成本回收。在庞大的流量效应推动下,众多仿制小程序纷纷出现“近期访问频繁,服务器已超负荷”的提示,由此可见,这股流量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显著。
郭兵指出,这些仿制小程序公然侵权,背后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虚假宣传和商业混淆,反映出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他认为,这些小程序之所以敢于公然侵权,是因为经营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国外公司可能无法及时维护自身权益。尽管目前尚未有开发商提出权利主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纵容这些“山寨”行为。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应迅速介入,以防更多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
购买会员的小程序如果被下架,消费依旧可以维权。
郭兵强调,在使用这类仿制小程序时,务必保持证据意识,例如保存好充值记录截图,以便日后向小程序运营方主张权益,索回会员费用,或请求其删除非法收集的个人信息。若私下协商无果,亦可凭借相关证据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