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试点外卖后小红书入局本地生活,本地竞争再升温?

2025-07-06
来源:网络整理

抖音开始尝试外卖服务不久,小红书亦显露了进军本地生活市场的意图。其官方账号“土拨薯”近期发布了多条关于“‘食’力发店计划”和“探照灯计划”的消息,旨在吸引餐饮业者加入,构建一个完整的交易流程,从用户在小红书上浏览笔记并种草,到最终下单享受团购优惠并拔草。这一举动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普遍认为这标志着大众点评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将面临新的竞争者。

本地生活领域的线上渗透率持续增长。新京报记者观察到,自今年起,这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抖音率先尝试外卖服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叮咚买菜、物美等商家也纷纷在抖音平台上推出“小时达”服务。随后,美团外卖开始尝试直播销售模式,小红书也意图分得餐饮本地生活市场的一杯羹,此外,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开始自行搭建外卖平台,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

目前团购和外卖平台模式已经相对完善,然而小红书、抖音等流量巨头为何仍旧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进行探索?零售电商领域的专家、百联咨询的创始人庄帅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餐饮团购在互联网上的市场渗透率仍有较大增长潜力,而通过团购模式涉足本地生活服务,对平台的运营难度并不大。

业内人士及券商机构普遍认为,新入局者目前还在探索阶段,这对竞争格局暂时没有影响。头部企业与新兴企业之间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商业模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新兴企业能够借助流量优势迅速提升商户的GMV(成交总额),而外卖业务则面临着较高的履约门槛,头部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商户对平台的长期忠诚度。从消费者视角出发,餐饮外卖服务呈现出高频率使用和强烈选择性的特点,这种情况下,“人找货”的运营模式显得尤为贴合,而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团购推送方式则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开源证券的分析观点指出。

新入局者试水团购业务

本地生活的线上渗透速度持续提升,人们日常购物中,通过线上平台下单已成为一种常见消费习惯。在这样的形势下,众多线上平台竞相探索并开展本地生活服务。

今年二月,有关抖音短视频平台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外卖服务的消息迅速成为热门话题。然而,抖音对此予以否认,并表示将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地进行“团购配送”的试点,并计划未来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至更多城市。至于是否将组建一支健全的外卖团队以及配送队伍,抖音当时并未作出明确说明。新京报记者观察到,抖音在涉足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探索正逐步扩大规模,近期,叮咚买菜、物美等品牌已在抖音平台上推出“小时达”服务,目前这项服务仅在深圳等少数地区提供配送。

小红书这一生活社交分享平台正悄然着手开展本地生活服务项目的布局。在其App中,名为“土拨薯”的官方账号在简介中透露,用户不仅能在小红书上发现心仪的餐厅,还能通过笔记直接下单购买团购套餐和优惠券。此外,该账号还详细介绍了餐饮商家如何加入小红书,以及如何通过发布商品笔记来实现团购推广和流量转换。根据该账号所发布的“‘食’力发店计划”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家入驻将享受一系列扶持政策,诸如零佣金、零保证金等优惠。此外,该计划的报名截止日期定于2023年5月31日。

小红书平台上的本地服务账号“土拨薯”推出了“‘食’力发店计划”等一系列活动。相关截图已由小红书平台提供。

小红书本地生活服务_小红书业务下单_抖音试点外卖业务

5月27日,新京报记者留意到,一些商家已经在小红书上推出了团购套餐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陶居酒家的官方账号分享的笔记中附带了团购优惠的链接。点击该链接后,可以看到目前提供的团购套餐种类有限,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不大,但价格上确实有吸引人的折扣。此外,这些套餐可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在内的多个门店使用。同时,购买须知明确指出,团购套餐仅适用于店内消费,不支持外带服务。除此之外,一些以椰子水为主的饮品品牌亦在小红书上推出了团购活动,然而,在页面上并未详细展示出具体的订单数量。

目前团购及外卖服务模式已经相对完善,然而小红书、抖音等热门流量平台为何仍旧持续探索本地生活服务领域?

5月29日,零售电商领域的专家、百联咨询的创始人庄帅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餐饮团购在互联网上的市场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潜力。餐饮业的竞争加剧,也为第三方服务商在拓展线下商户方面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团购模式探索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对平台的运营要求并不高,这恰恰是那些拥有流量优势的平台布局本地生活市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小红书举办的团购促销活动及商家加盟支持措施能否延续?截至5月29日,小红书的客服人员回应说,目前商家支持的有效期至5月31日,至于后续是否还会继续,他们尚未收到相关通知。

既有玩家探索新场景

观察本地生活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2003年大众点评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紧接着,在接下来的数年里,美团网、拉手网、窝窝团等众多团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0年至2012年,团购网站领域进入了竞争激烈的时期,相关数据显示,这段时间内团购网站的数目从高峰期的5000多家锐减至200多家。2013年饿了么正式上线运营,随后见证了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阿里巴巴重新启动了口碑网,并投资饿了么,饿了么进一步收购了百度外卖,最终阿里巴巴实现了对饿了么的全资控股。经过这些多阶段的发展,到了2018年以后,美团和饿了么这两大外卖巨头之间的竞争格局基本趋于稳定。

自2003年起,历经20载,本地生活领域持续迈向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内容亦随之演变,从最初的实体店购物体验,逐步实现商品及服务环节的线上化。随后,服务场景逐步转向家庭,上门洗车、外卖服务等新兴服务普及开来。如今,本地生活服务已涵盖从送餐到送各类商品,手机点餐、无人货架、无人智慧餐厅等新型零售模式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线上化趋势正在重塑本地生活,这一变革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还为实体商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与此同时,随着新兴竞争者的不断涌现,老牌企业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开拓新领域、提升用户黏性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近期,消费者小杨在美团平台上偶然发现了一场“抢券”直播活动,众多优惠信息让她迫不及待地与朋友交流。据悉,美团于4月18日举办了首场“神券节”外卖直播,直播间内销售外卖优惠券。紧接着,5月18日,第二场“神券节”直播活动再次启动。据相关报道,初步尝试的结果表明,美团有意将直播功能作为平台的一个常规板块,持续进行运营。

5月29日,新京报在美团App进行搜索“外卖直播”时发现,不仅有美团在全国各地的分站直播间,还有众多餐饮品牌的店铺直播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团外卖的“北京神抢手直播间”,主要展示的是各餐饮品牌的优惠套餐外卖兑换券,如渝是乎、麦当劳、醉面等品牌。至于配送时间和外卖配送费用,则由配送商家根据实际距离等因素自主决定。

抖音试点外卖业务_小红书本地生活服务_小红书业务下单

除此之外,美团招聘平台自5月份起便发布了众多与直播业务相关的职位空缺,其中包括直播运营职位、负责外卖与直播内容运营的岗位、专注于直播领域的渠道经理职位,以及面向直播间运营的外卖直播运营专家职位等。

美团近期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中也指出,美团外卖实现了直播商品券与商家货架销售的融合,消费者在核销商品券的同时,能够便捷地选购其他商品,此举有效促进了商家整体销售额的提升。数据显示,平均每张直播商品券的核销能够带动产生相当于商品券价值1.5倍的订单交易额。

饿了么积极探索创新,致力于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例如在2022年8月与抖音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出了“看即点、点即达”的新型服务模式。此外,今年2月份,饿了么再次推出了“猜答案赢免单”的趣味营销活动,有效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复苏。

错位竞争短期内或将持续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线上市场已实现2.6万亿元的规模;展望至2025年,该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增至4万亿元。此外,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23年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洞察》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4月,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综合服务月活跃用户数已逼近5亿,而外卖服务的月活跃用户数则接近2亿。

一方面,我国本地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流量正逐渐转化为商业价值,成为企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工具。这种“内容分享与团购带货”的融合,为企业的营销和销售开辟了新的路径。尽管如此,多家研究机构指出,新进入市场的企业仍在不断探索,这暂时不会对市场竞争格局造成影响。

国信证券的分析指出,在短期内,新加入的竞争者与现有的行业领军企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同时,这种竞争也显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具体来看,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布局,既是为了平衡自身的生态系统,也是为了提高未来盈利能力的考虑。例如,借助平台的流量优势,抖音能够迅速扩大用户基础,并迅速推广其品牌的新产品。以茶百道为示范,在2022年5月,该品牌推出了当季的新产品,并与热销单品进行了搭配销售。他们举办了三场连续的直播活动,总计销售额成功达到了5200万元。

新参与者虽为市场渗透率带来增长,有助于维持商业生态的平衡,然而,美团、饿了么等在餐饮外卖领域的竞争壁垒依然坚固。从消费者视角来看,餐饮外卖需求呈现高频次且选择偏好明显,以“人找货”为特征的商业模式更适应这一场景,而短视频爆款团购的推送方式难以培养消费者稳定的消费习惯。开源证券的分析指出。

接下来,平台间的竞争焦点将集中于哪些领域?庄帅认为,目前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竞争,一方面是关于如何增强用户的使用感受以及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服务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如何使平台与商家更有效地实现盈利,“这种竞争不仅能够推动行业以更优质的服务和新技术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带来效率的提高和经营成本的降低等多重利好”。他也直言不讳,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依然是技术创新,涉及无人配送、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等领域,然而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间,模式创新可能并不会出现显著的进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