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今天咱们把商品价格降到了新的低点!标榜“全网最低价,仅此三分钟”的口号是不是特别吸引人!在观看直播带货时,这些话是不是经常萦绕在耳边?然而,实际情况究竟怎样呢:
1. 大品牌根本不需要网红
诸如苹果、华为等知名品牌,仅通过直播降价便能够实现热销。在去年的双十一期间,某家电品牌在其直播间推出15%的折扣,结果当晚的销售额便超过了平时三个月的总和。他们为何要拿出30%的利润分给网红呢?这主要是因为那些你不太熟悉的小品牌,或者是无品牌、无质量保证的产品,才需要借助网红的推广来吸引消费者。
2. 低价没好货
主播声称要进行砍价,实则早已计算得清清楚楚。譬如,一款标价299元的电器,先被抬升至599元,然后在直播过程中“砍”至199元。更有甚者,某些商家特意推出直播专供产品,外观看似与店内商品无异,实则暗自削减成本。有人发现,直播间销售的羽绒服厚度明显不如实体店。
3. 根本占不到便宜
若网红佣金占比达到三成,还需加上摊位费用及平台提成,商家需降价半数方能实现盈亏平衡。试想,正常经营又怎会拥有如此丰厚的利润?这要么是价格策略的滥用,要么是产品质量的下降。有人以99元的价格购得三瓶网红洗发水,却在使用后遭遇头皮过敏,而瓶身上的生产厂家信息竟然全是伪造的。
4. 全是洗脑话术
直播间里的所谓“催促”言辞,实则是在刻意制造一种紧迫感。众多观众原本并无购物的念头,但在主播的“错过就后悔”的煽动下,不知不觉间便完成了下单。直播间所售商品中,有高达一半最终沦为闲置,看似节省了开支,实则付出了更多的冤枉钱。
5.好货不需要演戏
优质的产品本身无需过多花哨手段。品牌应当着手打造自己的粉丝群体,脚踏实地地提升产品质量。以某国内运动鞋品牌为例,他们会在每周固定时段进行产品技术的直播解说,即便不宣扬“最低价”,其复购率却高达网红带货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