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它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所强调的观点。
根据相关数据,我国现已成功孵化超过六十万家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其中专注于细分领域、技术独特、创新显著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十四万家,而被誉为“小巨人”的专精特新企业则达到了1.46万家。
数字化转型提升质效
近期,工信部公布了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城市名单。自2023年开始,工信部与财政部共同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试点项目,至今已成功筛选出三批共计101座城市,助力超过四万家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质量和效率也稳步提高,试点项目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贾宏伟指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已制定并实施了超过200项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措施初步构建起了一整套涵盖企业升级改造、产品供应、融资支持、人才培养、安全防护、服务设施建设以及试点项目组织实施等方面的长效机制。
广州市,作为华南工业种类最为丰富的都市,其产业根基坚实,数字生态环境居行业前沿。该市已成功搭建了三个国家级的、涵盖多个行业和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十五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平台。这些平台共同构筑了一个以赛意信息、树根互联、致景科技等企业为标杆的数字化服务提供商群体。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黄符伟透露,广州已成功创建3家国际知名的“灯塔工厂”,以及10家国家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10家国家级的5G工厂。他进一步指出,广州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借助商业订单推动供应链企业向云端和平台迁移,从而确保了生产制造各环节的高效联动与协作。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将飞梭智纺系统应用于超过9000家纺织企业,并与全国超过70万台纺织设备实现连接,有效缩短了平台订单的匹配时间,同时设备开机率提升了70%。
此外,各地成功孵化了超过3500家的数字化服务提供商,推出了超过1万项的“小快轻准”型技术产品,并初步构建了一个由、产业、学术、研究、应用和金融等多方协同参与、数字化资源供给高效对接、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强大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
在浙江省的宁波市,工业互联网技术已得到广泛运用,涵盖了服装制造、家电生产等多个领域,为众多中小企业搭建了“快速、便捷、轻量、精准”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湖南省长沙市成功打造了一个生态体系,其中生态资源更加丰富,产品定位更加精确,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该市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专门研发了轻便型产品,并持续优化,从而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满意度。
李世涛,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如此表述:“我们精心挑选了17家第三方诊断咨询机构,这些机构与改造和验收服务商保持独立,致力于打造一个覆盖改造前、中、后全过程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从而确保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效果和收益得到真正实现。”
集群化发展成势见效
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若仅凭各自为战,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很难维持生存。通过实施集群化战略,企业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分享知识、信息和资本等资源,同时共享设备、服务和人力等,这样不仅能缓解成本负担,还能提升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李乐成指出,我国正对中小企业进行分门别类地引导其向集群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至今已成功孵化出300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和超过1100个省级产业集群。同时,各地也在不断加强支持力度,共同推动这些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300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合计产出了8.7万亿元的产值,过去三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3%,吸引了近8.9万家中小企业入驻。在这些集群中,有近2000家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以及超过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质中小企业占比接近40%,并推动了535万人的就业。超过70%的集群对所在县域的GDP贡献率达到了10%。
集群被视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不仅能够使县域经济焕发生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还能有效提升经济动能和拓展就业空间。贾宏伟指出,集群有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分配,助力中小企业拓宽产学研合作路径,特别是在集成电路设计、光伏材料、锂电池材料与设备等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能够构建起关键的配套能力。集群致力于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转型升级路径,采用集中开发与分散部署的方案,显著减少了中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经济负担。在集群内部,大型、中型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能力持续增强,共同利用了设备、物流、仓储、人力资源以及设计等各方面资源。
共享智造,作为一种创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它通过汇聚集群内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关键资源,助力产业集群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迈进,从而确保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产业的协同进步。刘哲主任指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高阳县毛巾纺织产业聚集区,通过整合40余家的印染企业产能,实行“租赁而非销售、按需分配”的共享机制,为超过1000家的织造企业提供了染整服务的共享方案。在纺织领域,企业常常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污染治理,这无疑给众多中小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负担。为此,该产业集群吸纳了多家专业的污水处理公司,纺织企业无需自行购置相关设施,亦无需忧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从而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了10%至15%。
贾宏伟提出,应当不断优化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高品质服务资源向集群集中,并激励运营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行业协会,针对发展需求,开拓创新服务模式,合力构建产业间相互融合、企业间相互支持、要素间相互促进的集群发展环境。
开拓海外市场有支撑
最新统计资料揭示,在今年前五个月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型企业增加值实现了8%的同比增长。在31个制造业门类中,有28个行业呈现增长态势。贾宏伟向记者透露,中小企业运行态势稳健,且持续向好,这对于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他表示,为了增强中小企业的经营实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致力于优质企业的培育,另一方面则着力帮助企业缓解困难。
一方面,中央财政助力,支持“小巨人”企业攻克新技术难关、研发新商品、提升产业链的配套效能。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活动,增强服务输出能力;同时,构建、银行、企业三方的“中小企业跨境对接平台”,助力客户拓宽海外市场。
得益于各类政策的扶持,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态势呈现出显著增长。进入5月,其出口指数达到了50.7%,这一数据已连续14个月保持在扩张区域之内。
近期,我国中小企业服务网站新增了“海外服务”专区,该专区集成了寻找商机、搜集资讯、参与活动、查找园区以及对接机构等五大实用功能。
观察发现,众多中小企业对出海市场有着极高的追求。然而,在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它们依然需要克服诸如文化差异显著、品牌知名度有限、专业人才匮乏、产业链支持不完善以及融资途径受限等多重困难。樊颖晖,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国际合作处的负责人,表示,为了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该服务网络正实时收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39个联合国国际组织的高潜力订单和创新合作项目信息,这些项目涉及新能源、智能装备和绿色消费等多个领域,预计每年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
樊颖晖表示,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完善迭代平台的功能,同时加强线上线下合作以及与国际伙伴的协作,针对企业具体需求,加速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出海服务大模型’,该模型将整合政策、法律、关税、金融以及海外产品价格预测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