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众多企业采纳了智能客服系统,然而,在智能客服领域,沟通不畅、响应迟缓、回答不准确等问题已演变为消费者维权的难点。近期,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消费投诉及舆情热点分析报告》中,智能客服的“非智能”现象被列为八大消费维权焦点之一。
资料图
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领域的应用,常常引发消费者的困扰甚至灾难,这一现象在科幻文学中屡见不鲜。如今,这一议题已不再局限于虚构世界,而是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无论是购买前咨询还是售后服务,无论是通过电话还是在线咨询,智能客服的身影无处不在,而每一位与之交流过的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与问卷网共同开展的一项调研中,针对2018名受访者,结果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曾体验过智能客服,然而,其中只有四成受访者认为智能客服的实际表现令人满意。换句话说,尽管智能客服的普及率很高,但其表现却未能达到预期,常常未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给用户带来了不良的体验,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
在智能客服的使用过程中,受访者普遍遭遇了诸多不良体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回答显得僵硬呆板(占比62.1%)、无法准确把握提问意图(占比52.2%),此外,还有:不能针对特定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占比48.6%)、难以接触到人工客服以获得帮助(占比45.5%)、问题处理速度缓慢(占比44.4%),以及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占比21.7%)。
江苏消保委对48个App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智能客服的投诉主要涉及人工客服难以联系、智能客服功能不足、客服处理问题不当、客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客服缺乏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态度恶劣等方面。
对各个区域和不同受访者进行的调查,尽管对象和地区各异,但得出的结论却出奇的一致:智能客服的所谓“不智能”功能,实际上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智能”的智能客服不仅影响了用户的体验,还有可能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损害。江苏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些网络店铺的客服理应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认真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并迅速提供售后服务,然而,这些店铺所提供的智能客服并未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当然,尽管智能客服遭到了普遍的批评,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一个劣质的产品。事实上,在理想的环境下,智能客服确实能够提供便利,并且显著减少开支,这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一个原本并不差甚至令人期待的产品,却给用户带来了极差的体验,这表明它在技术和服务细节方面迫切需要改进。
智能客服在众多场合,尤其是销售前期的场景中,能够为顾客解答那些具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然而,面对那些复杂且个性化的需求,特别是在售后服务领域,其解决能力则显得较为有限。鉴于此,商家不应仅仅为了便捷或节省开支,就随意地、不加区分地运用智能客服,更不应将智能客服完全取代人工客服。鉴于当前智能客服的识别水平尚不高,若遇到问题难以解决(如关键词抓取失败),应迅速且清晰地展示人工客服的接入途径。若不然,忽视用户体验,消费者在极度不满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不再消费,从而直接离开商家。
除此之外,鉴于智能客服的普遍应用,相关部门应当紧跟时代步伐,迅速制定出相应的规范,以便有效解决智能客服领域的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常遇到智能客服不智能的问题,这已变成他们的一大困扰。商家和平台需认识到,那种让消费者感到不悦的智能客服并不能真正减少成本,反而可能减少他们的购买意愿,甚至导致消费者流失。要让智能客服变得智能,能够与人交流、理解人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工客服就应该及时补充,这样各司其职,确实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