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跨境支付通正式投入运营,这一举措标志着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快速支付系统已经成功实现了相互连接。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得到的信息,当天,全国范围内首例通过跨境支付通进行的内地居民向南、香港居民向北的汇款业务在深圳成功实施。
在汇款额度上,个人间的汇款金额受到一定限制。对于跨境支付通南向的便利化汇款,继续执行每人每年不超过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规定;而针对北向的便利化汇款,每日每人最高额度为1万港元,每年每人最高额度则为20万港元(以每家参与机构为计算单位)。
更便宜、更高效、更方便
跨境支付通作为内地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创新措施,有效整合了内地与香港两地成熟的快速支付系统资源,旨在为两地居民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操作更便捷的跨境汇款服务。内地及香港的居民在手机银行的“跨境支付通”模块中,仅需输入联系电话号码,或者同时输入户主姓名与收款账户信息,即可轻松完成跨境汇款操作。此外,他们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择汇款到账时的货币种类,是人民币还是港币。
以往我向在香港求学的女儿汇款,必须先将人民币换成港币,汇款之后至少得等上半天才能到账。而现在,借助跨境支付通,我能够直接用人民币进行汇款,而且资金能够即时到账,整个过程操作简便高效。房女士,这位深圳市民在体验了这项创新服务后,不禁赞叹不已。据了解,房女士在得知跨境支付服务上线后,仅通过招商银行App输入了女儿的账户信息及姓名,便顺利地完成了从深圳到香港的1万元人民币跨境汇款操作。
叶先生,一位香港市民,对跨境支付通同样评价极高。日前,叶先生在接到中国银行的通告,得知跨境支付通即将上线后,便依照银行的指引,在手机银行上输入了他内地账户所关联的内地手机号码。上线当天清晨,他迅速完成了北向跨境汇款,款项很快便成功到账。叶先生表示:“以往每次来深圳旅游,我都要提前将资金存入内地账户,以便抵达后能够顺利使用。”现在,借助中银香港的手机银行服务,我可以将我在香港的存款直接转账至内地的账户。此外,该服务还允许我通过填写内地手机号码接收款项,整个过程简便快捷,款项即刻到账,而且完全免费,既方便又经济实惠。
深港两地地理位置相近,经贸交流及人员往来十分频繁。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持续推动深港跨境金融合作,自1998年起便率先开展深港跨境支付互联互通的试点工作,并陆续推出了深港票据联合结算、深港外币实时贷记、深港代收付、深港跨境人民币以及深港电子支票等多种业务。2024年,深港两地跨境收支总额达到617.8万笔,交易额高达9536.7亿美元。美元、港币以及人民币资金可实现实时清算,支票亦能在两地流通使用,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推动了深港经济的紧密融合。
深圳近年来持续加强跨境支付领域的创新实践,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支付示范区域,并率先实行了跨境代理见证开户、内部外包与外部卡内绑定等新型支付手段,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香港居民在深圳的消费便利性,促进了深港两地互动交流。到2025年5月,已有超过321万户香港居民在深圳开设了银行账户,其中通过跨境代理见证开户的账户超过41万户,累计交易额接近351亿元。
个人对个人汇款额度有所限制
香港金融管理局官网透露,在跨境支付通汇款额度方面,个人间的汇款额度受到一定限制。具体来说,南向便利化汇款遵循现行规定,每人每年的购汇上限为5万美元;而北向便利化汇款则设定了每人每日1万港元的上限,以及每人每年20万港元的年度上限,此限额按参与机构进行计算。
在应用领域,跨境支付通主要服务于以下几种跨境汇款场景:首先,境内居民向香港地区银行账户进行“南向便捷汇款”,支持以人民币汇出,以及人民币或港币到账;其次,香港居民向内地银行账户进行“北向便捷汇款”,可以选择以港币或人民币发起汇款,并实现人民币到账;最后,涉及个人与机构之间的“双向人民币跨境支付”,包括留学费用支付、公共事业费用缴纳、医疗费用、薪资及补贴发放等,用户可以选择双边本币或双边人民币进行汇款。
深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指出,深圳地处跨境支付通的关键节点,扮演着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角色。该系统刚刚投入使用,为深港间的经贸交流及人员互动带来了更为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手段,对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并将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持续发展。
香港金管局负责人余伟文指出,跨境支付通作为内地与香港携手合作的关键步骤之一,它通过将两地快速支付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信息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了跨境支付的速度,为经贸交流及人员流动提供了极大便利,这对于加强和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跨境支付通还能更有效地满足内地及香港居民在跨境汇款与支付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