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解(化名)前两天在小红书以“摸鱼的解解”为名分享了提前还贷的经历,结果帖子在短短一天内就收获了超过百个点赞。“这在小红书上并不多见。”她注意到,近期提前还贷的话题变得热门起来,即便是轻松的玩笑式评论也能迅速吸引超过十万的阅读量。
多少人正面临提前偿还贷款的难题?自兔年开工至今,关于提前还贷困难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记者观察到,这股从去年下半年便开始的提前还贷热潮愈发激烈。
经过40天的努力,成功实现了提前还款;目前,想要提前还款的申请已经排到了11月份……面对银行繁琐的规定,记者了解到,一些借款人在与银行多次协商无果后,归纳出了一套应对策略:首先,拨打银行客服电话进行投诉;若仍未解决问题,接着拨打银保监会指定的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最后,还可以通过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向当地的银保监局进行咨询。
解解表示,此法成效显著。在联系银保监部门之前,银行职员屡次拒绝她提前还款的请求。“声称额度不足,声称我身处异地,需他人代为授权,携带委托书至银行办理,方能排队等候。”
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难道如此僵化?金融从业者解解在银行体验到的,是职员们的敷衍和延宕。实际上,除了亲自前往办理,线上授权或邮寄签署材料也是可行的途径,然而,这些信息并未被工作人员告知,甚至最终遭遇了无回应的“冷处理”。
我从事金融行业,深知投诉对银行支行乃至个别员工造成的压力之大,因此起初并不愿意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李华(化名)对记者无奈地透露,在银行反复无常,将他的提前还款请求推迟了整整两个月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拨打投诉热线。
也有网友通过向相关监管机构提出诉求,成功解决了还款难题。其中一位网友展示了拨打热线“数百次”的记录截图,通话中他坚决要求直接联系银监会,而非转接到地方投诉热线。第二天,他接到了银行支行的来电,对方告知已有提前还款的额度,并为他预约了半个月后开始扣款的日期,同时他还收到了银保监会的短信通知。我认为向银保监会进行投诉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做效果显著;银行的工作人员立刻协助我,成功将提前还款的时间提前了。
维权电话难以成功接入,频繁尝试多次后,我的电话才得以接通。解解透露,当监管部门接收到的投诉单据送达银行分行时,短短一周内便进行了扣款操作,经过四十多天的艰难交涉,她最终成功提前偿还了贷款。
对银行影响有多大
银行为何不主动为那些想要提前还款的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反而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对此,解解以金融从业者的视角进行了剖析,他认为:“银行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的保障住房贷款的压力。”
那么,从去年蔓延至今的提前还贷潮对银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从数据中或许能洞察到一些端倪。根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到2022年底,房地产贷款总额达到了53.16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5%,较上年末下降了6.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个人住房贷款总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2%,增速较上年末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根据各银行公布的贷款信息分析,可以看出去年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尤其是那些房贷占比较高的国有六大银行,它们受到提前还款热潮的影响尤为显著。根据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国有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的占比显著超过股份制银行,尤其是邮储银行,其占比高达33.19%,位居首位;紧接着是建设银行,占比为31.78%;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占比也超过了28%。与2021年末的数据相比,各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均有所减少。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比例较高,这一比例均超过了20%。
银行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银行而言,提前偿还贷款意味着其相关业务规模的缩减。他们强调,业务规模越大,受到的影响范围就越广,然而,这种影响还需结合具体情况来深入分析。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的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国际金融报》的记者表示,短期内若出现大量客户提前偿还贷款的现象,银行可能会遭遇一定的压力。这是因为,房贷对于银行来说,是能够带来稳定现金流且质量上乘的资产。银行在提前收回房贷的同时,能够加速资金周转,扩大贷款额度,然而这也会导致未来收益中较高利率部分减少。此外,若短期内大量客户选择提前还款,银行将面临短期内难以寻觅到与之相匹配的优质资产,从而使得机会成本增加。
银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其中,房贷业务贡献了相当可观的利息收入。然而,随着先前发放的房贷被借款人提前偿还,能够产生利息收入的有效贷款数量减少,进而引发了利息收入的下滑。以农业银行为例,其利息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超过75%,而这一部分收入中,房贷业务占据了很大比例。截至去年9月的数据显示,对于在房贷业务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国有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而言,2022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净息差分别缩小了10个基点,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的净息差降幅分别为9个基点、4个基点和2个基点。
针对近期出现的提前偿还贷款的现象,工商银行副行长郑国雨在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部分按揭客户为了调整个人家庭资产负债表,确实出现了提前还款的行为。然而,与往年相比,这种趋势实际上并不算特别突出。据相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在上半年度成功回收了总额达3800亿元的按揭贷款,其中包含2600亿元的提前还款,这一数额较前一年同期增加了300亿元。然而,尽管如此,该行在2022年的贷款总额与上一年度相比仍增长了10%,因此从整体来看,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避免提前还贷“掉坑”
消费者一方希望尽早偿还贷款,而银行一方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和延迟,那么在这场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纠纷中,究竟哪一方才是正确的呢?
针对近期出现的提前偿还贷款热潮,房产法律专家王玉臣指出,《民法典》第五百三十条明确规定:债权人有权利拒绝债务人的提前还款请求,除非这种提前还款不会对债权人的权益造成损害。若债务人提前还款导致债权人产生额外费用,这些费用应由债务人承担。因此,若提前还款不会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银行便无权拒绝提前还款的请求。
对于申请提前偿还房贷的顾客,银行是否有权收取违约金或补偿费?王玉臣指出,在考虑这一问题时,不仅要参照相关法律条文,还需关注双方签订的贷款合同中的具体条款。通常情况下,应以合同中的约定为准。若既不符合法律规定,又缺乏合同中的相应约定,银行便不得擅自要求客户支付补偿金或违约金。
招联金融的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提出,进行提前还款实际上是对原有借款合同中规定的贷款数额或还款期限做出的调整,这并非仅借款人一方所能决定的,实际上必须经过借贷双方的共同协商才能达成一致。
一些银行在借款合同中规定,若提前还款且满足特定条件,则不会收取违约金,然而,必须提前提交申请。所谓的“申请”,并不意味着所有申请都能得到银行的批准。董希淼如是说。
近期,提前还款的难题凸显,导致黑中介等灰色地带现象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骗局的出现。据渝中相关部门的消息,最近就有市民试图提前还清剩余的贷款,但由于找不到官方的提前还款途径,他在网上搜索到了一家银行的客服电话,并随后添加了对方的微信进行联系。对方表示,若想提前还清贷款剩余部分,需将银行账户的资金流水操作至与贷款金额相当,所刷资金随后将如数退还。该市民对此深信不疑,在对方的指导下,分批次向指定账户进行了总计的转账。然而,对方并未停止要求转账,直到消费者察觉到不对劲,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这才选择了报警。
这类所谓的“提前还款”诈骗行为,正是抓住了借款人迫切希望提前还清贷款却又苦于找不到合法途径的心理,诱导他们陷入骗局。
专家呼吁政策调整
购房者在申请提前偿还贷款时,动机各不相同。这其中包括了为了更换房产和减轻家庭债务。然而,最根本的动因是现有的房贷利率相对较高,与此同时,理财市场的收益率却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据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购房者的房贷利率超过了5%,而当前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在4%以下,尤其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约在2%左右。
民众纷纷排起长队,提前偿还房贷,这并非因为他们手中资金充裕,实乃因为现有的存量房贷与新增贷款之间的利率差距过于悬殊,众多人选择提前还款后再重新申请贷款,目的在于降低房贷的利率和还款费用。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微博上发声,对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讨论,这反映出我们的政策确实需要作出调整,以更好地回应民众的呼声。
董希淼强调,目前部分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之间的利差过大的现象必须得到充分关注。他提议相关部门应迅速制定相应措施,促使银行合理下调现有住房贷款利率,例如,对那些利率偏高的住房贷款利率实施额外的折扣优惠或减少额外加收的利息,逐步减小现有住房贷款与新增住房贷款之间的利率差距,从而有效减轻住房消费者的经济压力,并有效解决居民集中提前还款以及违规“转贷”等问题。
任泽平提出,银行应适当下调现有房贷利率,同时,通过降息措施减轻银行负债压力,进而降低居民房贷的还款负担,缓解居民提前还贷的难题。此举不仅有助于减轻居民经济负担,还能增强消费者信心,刺激消费需求,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回暖,实为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益的好政策。
周茂华指出,提前偿还房贷的潮流不会长久。“通常而言,那些房贷利率较高、还款期限较长,且手头有较多闲置资金的业主,可能会选择这种方式。观察当前趋势,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利率水平有所上升,金融市场正逐渐恢复常态,市场对于风险的偏好也在逐渐恢复,因此预计提前还房贷的行为将会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