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报道,记者马灿采编:随着网络直播带货这一新型消费方式迅速崛起,它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随之暴露出虚假广告、商品品质不一、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那么,在直播平台上挑选商品时,我们应当关注哪些关键点呢?5月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中消协共同发布了关于直播带货的消费警示。
购物时请优先考虑官方直播渠道。挑选那些信誉卓著、资质完备、用户评价优良的官方平台进行消费,并仔细核对商家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等详细信息,以保障其合法性。对通过个人社交账号、临时链接等非官方途径进行的交易保持警惕,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购物链接。推荐在直播平台的内置购物系统中完成交易,避免在平台外进行私下转账等交易活动。
对待直播中的推销用语要持理性态度。对于“全网最低价”“仅此一次的秒杀”“5秒内点击链接”等夸张宣传,应使用第三方比价工具检查商品的历史售价,以免陷入虚假的原价陷阱。对于“百分百正品”“效果绝对保证”等绝对性承诺,要保持怀疑,并要求主播提供商品检测报告、授权证书等有效证明。同时,要留意并识别“刷单炒信”的举动,全面审视商品详情页的各项参数以及用户的真实评价等多方面信息。为了防止被情感营销所诱导,需警惕因对“偶像”或“家人”等情感因素产生冲动,导致不必要的消费行为。
在挑选重要商品时需格外小心。购买保健品时,务必通过合法途径,并仔细辨认产品外包装上的“蓝帽子”标识,核实保健食品的注册或备案编号,依据其保健功效、适用对象、不适用对象等详细信息进行明智选择,同时警惕任何虚假或夸大的宣传。
在挑选跨境商品时,需明确我国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实施的是正面清单管理模式,该清单涵盖了诸如酒类、饮品、各类调味品、食用油、乳制品以及蜂蜜等众多食品类别。
依据相关法规,对于跨境电商销售的进口食品,在原产地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以及标识等方面的标准或技术规范,可能与我国现行标准有所出入,消费者需自行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特别是那些标榜具有“功能”的进口食品,其监管方式可能与我国有所区别,购买时需格外小心。
务必保留消费票据齐全。在选购商品与接受服务过程中,务必留意保存好全部的消费票据。利用平台提供的录屏功能来保存商品宣传的整个过程,特别关注对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等核心信息的记录;妥善保管订单的详细信息、支付的相关凭证以及物流跟踪的资料等电子证明,对关键信息进行截图并备份;通过官方平台与客服进行交流,确保文字对话的记录完整保存,电话交谈则需录音以作证据;在接收商品时需格外小心,尤其是对于易碎或价值较高的物品,必须现场检查其外观和基本功能,并在必要时进行全程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