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颁布了《寄生蜂类天敌繁育与应用技术规范》这一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实施,意味着北京市在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效助力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并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北京市近年来积极倡导并广泛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特别是运用“天敌军团”来治理害虫的做法已成为核心环节之一。这一环保的防治手段不仅大幅降低了化学农药的用量,而且明显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此外,在敌害生物产业化领域,北京市更是全国范围内的先锋。
《寄生蜂类天敌繁育与应用技术规范》对寄生蜂类天敌的繁育、检验、包装、贮运、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该规范首次系统地针对北京市农林业生产中的人工繁育,对赤眼蜂类、蚜小蜂类、蚜茧蜂类等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规定,此举有效填补了寄生蜂类天敌繁育和释放标准的空白。该行动对于提高天敌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产业进入的门槛要求、以及完善监管措施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寄生蜂种类繁多,构成了“天敌军团”,成员涵盖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烟蚜茧蜂、棉蚜茧蜂、燕麦蚜茧蜂、菜蚜茧蜂、丽蚜小蜂、海氏桨角蚜小蜂以及浅黄恩蚜小蜂等。这些天敌在农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有效防治大田玉米、设施蔬菜、西甜瓜、草莓、果树以及园林绿化树木等多种农林作物的病虫害。
截至目前,北京市设有12家天敌生产企业,并建成了65条生物天敌生产线,年产量突破3000亿头。在2020至2024年间,全市总计投放了1500亿头生物天敌,这些天敌被用于蔬菜、大田、园艺等多种作物的害虫防治,防治面积覆盖了690万亩次,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实施对寄生蜂天敌的标准化大规模繁殖,相关企业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能,增幅超过10%,同时,寄生蜂天敌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也能相应提高,大约在10%到15%之间,最终导致田间防治效果得到10%至20%的增强。
实施此标准将促进北京市天敌产业生产走向标准化,田间应用技术趋向科学化,进而持续提升天敌产品的质量,确保其应用效果。此外,此举还将增强种植户对生物天敌产品的认可度,助力农药减量行动的深入开展。同时,它还有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为首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