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
铭记树立德行与培育后代的初衷,坚定肩负培养国家人才的职责,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新局面。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右江民族医学院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严格执行四个回归原则,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学院持续强化内涵式发展,合理扩大办学规模,致力于培养既“下得去基层、用得上技能、留得住岗位”的“三得”人才,并为此不懈努力,旨在打造成为区域内的顶尖医科大学。
继续扩展办学规模和专业数量,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在2015至2020年间,该校成功设立了27个全日制本科及专科教育项目。自2018年起,学校在提升教育设施方面投入了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同时,学校正致力于百东新校区的建设以及中心校区西区的开发工作。在过去的三年间,该校每年购置的实验室教学科研设备价值均超过了两千万,同时进行了20多间实验室的改造,并成功设立了2个虚拟仿真实验室,2个智慧教室,以及1个虚拟演播室。
坚持质量优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指导意见》、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快构建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定,学院制定了《右江民族医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计划》,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举办教育理念广泛研讨及“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主题院长交流会,全方位推动思想革新,在教育领域聚焦问题、对照标准查找不足、对照目标确保执行,以问题为核心,形成“可衡量、可执行、可评估”的行动计划。修订完成2019年度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据国家规定的本科教育质量要求,构建起具有右医独特风格的四梁八柱式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推进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已落实审核评估与专业认证的整改措施,并持续增强学校的特色专业培育、课程开发、课程优化整合后的教材编制、虚拟仿真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在最近三年内,学校已成功获得54项自治区教育改革工程立项,8项自治区职业教育改革项目批准,以及109项校级教育改革项目资助。
在专业建设领域,该校现设有18个本科专业;2020年,儿科学、翻译、人力资源管理、生物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等五个本科专业申报工作圆满结束。依照教育厅颁布的相应文件规定,2019年,学校成功获得3个一流专业建设资格,同时,药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三个专业的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亦已顺利完成。学校依托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和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致力于专业结构的优化和群建设,以此促进专业集群的进步。截至目前,已成功获得临床医学与康复治疗学、护理学与助产学、医学检验技术与卫生检验与检疫等专业的批准。此外,学校还出台了《右江民族医学院2020年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基地(中心)建设项目管理实施方案》。
2019年,学校成功获得四门区级的一流本科课程认证,以及一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立项。此外,还启动了十六门校级的在线开放课程,并且有十七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得到了立项批准。2020年,学校致力于精准对接国家的“双万计划”,加大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互联网+课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为此,学校引进了中国大学门国家精品医学类课程,为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2020年,该校与四十家教学实习医院达成了续约,为学子们开辟了宽广且持续的实习场所,亦确保了新设专业的实习指导需求得到满足,进而提升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品质。至目前为止,该校已设有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以及五家非直属附属医院,总计床位编制数已超过7800张。教学实习医院共有40所,其中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有5所,其他实践教学基地则有24家。这些基地以直属附院为核心,非直属附院作为主要支柱,而其他教学、实习医院则构成了坚实的支撑,共同构建了一个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网络。这一网络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也为学校的规模化办学和就业网络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改革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学校荣获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共计21项,这一数字较十二五规划期间增长了13项。具体来看,2017至2020年间,学校斩获了10个国家级奖项,以及11个自治区级奖项。
回望“十三五”,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奋斗的五年,在这期间,右江民族医学院致力于深化内涵建设,不断增强整体实力,使得学校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展望“十四五”,学校将致力于实现建设成为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从夯实基础做起,不断丰富和增强内在品质,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凭借智慧和辛勤努力,共同描绘出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