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外公布了《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的相关信息,该公示的有效期至2025年1月16日。值得关注的是,该规划所设定的长远目标锁定在2035年,届时将助力郑州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
“郑州轨道”并非虚言。按照既定计划,郑州市将打造一个开放型、多层级、且实现一体化的交通网络。该网络不仅将巩固“多核心、网络化、集团化、高效型”的城市布局,还将极大地便利市民出行,满足各类市民的出行需求。市规划局设定的目标是,在主城区范围内,每个轨道交通站点周边800米的范围内,需实现60%的人口和岗位覆盖;同样,在航空港区,这一比例也需达到30%。
具体而言,至2035年,郑州的地铁线路总长度预计将达到大约1600公里,涵盖30条不同线路。在这之中,快A线路将规划三条,快B线路六条,而普通线路则将达到二十一条。如此规模庞大的线路布局,将有效提高城市的交通运作效率,显著减少市民的上下班通勤时间。
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目标,郑州市所制定的规划布局原则显得尤为关键。首先,采取“中心锚固”的策略,即把主要交通枢纽和功能中心定位为轨道交通网络的核心支撑点。这些支撑点涵盖了主要交通枢纽、市级中心以及次级中心等。这一选址原则旨在保障关键区域的便捷通行。
再提及“分区差异化供应”这一策略。在此规划中,主城区将着力增加轨道交通线路密度,以提高运行效率,从而保障市民出行更加顺畅。此外,关键交通干线和核心区域的轨道交通网络也将得到强化,这将进一步减少主副中心与航空港区、新城以及环郑区域之间的通行时间。这样的细致规划无疑为郑州未来的交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必须指出,郑州市借助“TOD导向”的理念,旨在通过轨道交通建设来促进城市布局的升级。在这一进程中,郑州将呈现出一幅都市布局图,将人流与交通轨道紧密融合,确保人们的出行与线路建设同步发展,共同兴盛。
这一系列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开发,不仅是在钢铁与水泥之间搭建交通网络,更是在郑州市的发展规划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这种规划思想,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必将为郑州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深刻变革。
郑州的每一位居民,从现在开始,均可期待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迅速的出行体验。展望未来,郑州必将蜕变为一个“轨道上的城市”,而新制定的规划,正是实现这一宏伟愿景的关键起步。期待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美好的规划能够逐步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