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积极响应国家领导人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主动承担起“率先突破、积极进取、引领潮流、树立典范”的重任,面对各地人才政策雷同、执行手段相近、区域竞争加剧、政策资源浪费、人才评价过度竞争、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挑战,全面打造了“政策引导、产业与人才紧密结合、生态资源集聚”的人才工作模式。该市将人才政策的重点从过去的“争夺补贴”、“争夺户口”转变为“营造环境”、“打造生态”,引导人才工作从“争夺”和“抢夺”向“接纳”和“融合”转变,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应对同质化、内卷化的新挑战,将“比较劣势”转变为“错位优势”,在吸引、培养、留住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发掘比较优势,开拓发展新路径,不断巩固“创新张家港、因您才精彩”的人才品牌。2024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人才数量达到45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并且连续三年实现数量翻倍,其中39位来自企业,位居全国县域之首;科研平台方面则有4位人才入选,同比增幅高达300%。这座因“张家港精神”而蜚声海内外的创新之都,究竟凭借科创人才的强大推动力,为何能连续31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
通过制度革新激发市场生机,政策创新与精确引进人才形成协同效应。为了解决人才区域和政策的障碍,以及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增强人才政策的综合效应,确保政策与产业紧密协作、共同发力。构建强有力的政策供应引擎。推出涵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青年人才专项政策等在内的“1+1+N”人才新政体系,该体系精准实施从引进支持到落户发展的全方位人才扶持措施。同时,颁布了旨在吸引和聚集高校毕业生、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特色半导体人才发展的“三强”人才计划,并提供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专项政策支持。设立“区域特色、产业导向、专业园区”三大类人才扶持政策,针对发展势头强劲、契合产业趋势的人才项目予以直接立项资助。2024年,我国空天开发领域及国内硅光集成电路领域的领军企业均荣获姑苏区重大创新团队称号,标志着张家港市在历史长河中首次实现了此类突破。同时,探索并开辟了人才引进的新途径。构建“三图谱”以精确吸引人才:涵盖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图谱、企业人才需求图谱、以及合伙人社交圈图谱。推行“嫁接式引才”策略,成功促成80多位行业领军人才与本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助力江苏能华微电子与海陆重工的人才团队展开合作,在氮化镓功率器件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借助北京、上海、深圳的招商中心,我们组建了专门负责人才引进的团队,以此促进科技招商与人才引进的紧密结合。依托企业海外的分支机构、联谊会、欧美同学会以及侨商会等一线资源,我们充分发挥了“以商招商、以才引才”的效应,成功吸引了乌克兰最年轻院士的项目,并因此荣获省级顶尖人才计划的评选。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校政企联盟合作盛会,开创性地成立了全省首个县市级的“U35”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专门委员会,并聘请了20位来自高校的引才大使,以此加速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综合发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引导人才流动,实现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及平台对人才的助力。立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进步,打造一个以产业汇聚人才、以人才振兴产业的新型生态系统。全面对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针对张家港的“4+4+N”产业架构,构建一个全方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体系。建设“3D打印”和“高端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的集聚地,赋予试点集聚区评审的自主决定权,对新增入区的人才项目实施“签约即补贴”的精准扶持政策。积极布局特色半导体和氢能储能两大领域,致力于打造两个百亿元规模的人才创新联合体,其中氢能技术创新中心已被选为省级氢能产业人才攻关联合体培育的对象。全面优化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和人才培养,致力于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家港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时整合39家省级及以上科创孵化平台和46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中试放大和场景应用等方面的资源扶持。推动南京大学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家港校区合作联盟的进一步发展,设立高校区域技术县域转移转化平台,预计在2024年实现产学研合作240项。完善“顶尖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的培养体系,已连续八年举办国际创新创业竞赛,累计举办各类赛事103场,吸引了4544个对接项目。全面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张家港的“人才一号母基金”和“沙洲科创C基金”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我们致力于探索“拨投联动”的决策机制,以此促进更多耐心资本早期、小额、专注于初创企业的投资,助力更多人才企业实现更高、更创新的飞跃。同时,我们构建了资本基金与优质项目“面对面”的交流平台,不断优化实施人才企业上市“攀峰计划”2.0版本,并提供高达1亿元的融资支持。在最近三年里,人才企业为全市贡献了超过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占比达到50%;同时,它们还贡献了60%的省级及以上独角兽企业,以及全市70%的上市公司。
通过生态建设增强城市的凝聚力,生态保留人才与培育梦想相互促进。围绕建设对人才友好的城市,整合各方资源,使人才服务变得具体、便捷、可预知,营造人才安居、安心、立业的良好环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推出“港城人才服务一键通”平台,研发“港才通”人才政策计算器2.0版微信小程序,塑造全新的人才品牌形象“张友才”,积极尝试接入AI大数据模型,实现人才政策咨询的“秒问秒答”,促进人才政策服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企”的转变。紧密围绕江苏人才创新港的建设规划,按照高标准建设“东渡人才港”青年人才社区,并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东渡人才服务中心”。确保“乐居+优行”服务无忧。推行“苏易居·寓港城”项目,投入使用6000余套高标人才公寓。设立“青年人才来港首选地”,启用9家高品质青年人才驿站。推出“安居畅行”政策升级版,向人才代表赠送住房与车辆组合礼包。吸引学子深入感受,持续举办“归雁筑巢”等城市体验项目,提供价值三万元的“来港礼包”,包括最长30天的免费住宿以及最高3000元的面试交通补助。在全省率先推出同学互助政策,对于张家港籍高校学子邀请的同行者,可享受长达7天的免费住宿。全方位提升“专属+全面”的服务品质。开展“港城人才直通车”人才服务提升年活动,全面实施“我听人才提需求”“我陪人才走流程”“我为人才办10事”“我邀人才看港城”等“四个我”服务承诺,同时深化“换位跑一次”行动的部署,旨在推动人才服务从单纯的“有形覆盖”向更有效的“感知体验”转变。拓展人才“通识码”的适用范围,提升交通出行、医疗养生以及来港大礼包等特别待遇的级别,从而为人才充分展现才能、实现事业目标奠定稳固基础。
张家港的新人才政策,其核心在于将“政策精准度、产业深入度、服务温度”三者融合,打造一个涵盖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的完整生态体系;其核心要义在于将“相对不足”转变为“独特优势”,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人才这一创新的核心要素转变为引领发展、勇攀高峰、走在前列、树立典范的强大推力;其基础工作在于加强政策支持、集中人力保障、整合资金资源、强化生活保障,推动从单纯依赖补贴和户口竞争向优化环境、营造生态的转变,激发所有要素的活力,让创新源泉充分涌动。张家港的实践经验显示,要解决各地人才政策存在同质化、内卷化的问题,并推动人才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对领域进行细分、进行差异化定位,从而跳出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同时,需要重构政策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打破政策断层导致的内卷化竞争无力;还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孵化创新梦想,突破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限制,建立起错位竞争、产业赋能、生态留人、持续迭代的闭环发展模式。
该研究员系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的成员,曾担任群众杂志社的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