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销售现状惨淡:价格半年缩水50%

2024-01-18
来源:网络整理

来源 | 证券日报

作者 | 李冰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移动支付水平领先全球。 在此背景下,代表“通行证”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一直是稀有资源。

不过,《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大幅下降,甚至降幅达50%。

一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三方支付牌照确实在降温,以前一张全牌照的交易价格在8亿到10亿元之间,但现在一张全牌照的价格在10亿元之间。”三亿、四亿,可以交易,但即便如此,也是有价无市。

中金支付品牌总监、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晨鹏向《证券日报》记者证实,“支付牌照价格确实正在回归理性,这也是市场的大趋势。”

从“品牌难求”到“有价格无市场”

拍牌支付_支付牌照的价格_支付牌照价格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36万亿元。 无论规模还是增速,第三方支付都是一个热门行业。

2011年至2015年,央行共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71张。 2016年,支付牌照暂停发放。 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有序发展”的方针。 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设立新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有238家,这意味着被央行取消的支付牌照累计名单增至33家。

在市场广阔、资源“稀缺”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价格近年来备受炒作。

今年年初,《证券日报》报道了《支付牌照交易江湖》一文。 当时盛传全牌照的最高要价为30亿元,但12亿元左右的均价被业界认为是合理价格。

甚至小米、恒大、唯品会等公司也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了支付牌照。 这些大公司获得支付牌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他们的业务并掌握更多的大数据。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支付牌照价格的兴趣开始降温。 可见,已知案例有拼多多收购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等,而线上传输的成本仅为2亿至3亿元。

“牌照价格分为很多维度和具体业务,但即使是最有价值的业务也开始降价,交易量也很低。”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基本上是有价格无市场。 ”

支付领域“双头垄断”格局的形成,减少了需求端,这也是支付牌照匮乏的原因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分别以53.76%和38.95%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两家公司占据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92.71%的份额。 其余7%的市场份额由200多家公司组成。 抢夺。

京东、百度、苏宁、国美、唯品会、滴滴、美团、平安、万达、拼多多等已经入局。 互联网企业、传统金融机构、电商、房地产企业、通信企业等行业“龙头”都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巨头布局完成,市场份额被瓜分,新进入者很难分到一杯‘汤’,需求端减少了,价格自然会下降。”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

与此同时,强监管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加速洗牌也倒逼牌照交易市场回归理性。

商业模式回归本源,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最先受到监管,且日趋严格。

2017年8月,央行发布《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互联网平台的通知》。 文件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所有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上支付业务均需迁移至网络平台进行处理。 2017年12月,央行发布《关于条码支付业务规范的通知》,要求条码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间清算系统或者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办理”。

支付牌照价格_拍牌支付_支付牌照的价格

这意味着支付机构的商业模式已经彻底回归本源,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使用只是商户与用户之间的简单支付通道。

仅今年就有《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支付业务整治的通知》、《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上平台处理的通知》 《非银行支付机构反洗钱现场检查数据接口规范》等多项法规和文件发布实施。

2018年6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支付机构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自2018年7月9日起,客户备付金支付机构数量逐月逐步增加。 到2024年1月14日,集中黄金存款比例将达到100%。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类:支付手续费、准备金利息收入、增值服务收入。 虽然支付手续费本身属于低利润业务,但储备业务收入却是利润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2018年以来,央行已开出60余张罚单,罚单金额也创下新纪录。

“监管不断收紧,市场规模大、实力强的玩家必然会等到最后,‘炒’牌照的人凤毛麟角。”前述业内人士认为。

而回归本质后的第三方支付也并非“无利可图”。

李晨鹏认为,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在新零售和产业链方面将有很好的机会。 他针对具体产品路径推荐了三个发展方向:一是以账户为基础,进一步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和资金管理。 服务; 二是依托“票”,实现“金融票”与“金融票”融合,推动公司财务管理升级; 三是以新技术为方向,获得消费升级和B端产业链新机遇。 引领未来的技术变革大多是生产力,而大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支付机构未来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