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头是荒唐的,整个故事也是荒唐的
《红楼梦》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虽然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但其历史价值、思想价值、文学艺术价值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无法比拟的。 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红楼梦》不能与其他三部杰作放在同一梯队。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鉴于《红楼梦》的价值,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都摘录了它的片段,希望带领各个阶段的孩子走进《红楼梦》。 能够读小说确实可以给孩子打基础,磨砺气质。 而且,《红楼梦》也可以是一部成长小说。 里面描写的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的天堂,是一群十四、十五岁男孩的快乐自由的世界,孩子们也可以从中读出成长的喜怒哀乐。 此外,《红楼梦》还是一本百科全书、一本历史书、一本哲学书、一本诗词音乐书。
整部小说布局宏大,章节宏大,结构严密。 就像《盗梦空间》一样,梦中梦,夹杂着复杂性。 第一章开头就交代了这部小说的由来,用一种近乎荒诞的文笔,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传说,说它是女娲留下的补天之石。 她担心又羡慕,因为她没有补天的材料。 世间繁华,恳请仙人带至人间富贵温柔之地。 石头实现了他的愿望后,将他在这个世界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记录在了自己的身上。 后来被空空道人抄袭。 经曹雪芹增删改订,成了《石头记》一书。 这也是《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石头的故事》的由来。 这一段的大意是:这本小说不是我曹雪芹写的,而是简单抄袭的。 任何相似或不准确之处都不是我的意图,纯属巧合。
很多人认为这段话应该是序言,不应该放在第一章。 如果初次阅读此段的读者有困难,可以暂时跳过此段。
小说的楔子,也就是引言,应该是第一章的梦中梦。 甄世隐梦见有一个和尚带着一件“蠢物”来请交警浣仙子来到人间——这个“蠢物”就是化成玉石的女娲石。 和尚在同行时还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三生石旁的降珠仙子欲报赤霞宫神鹰侍者之恩,二人一同下凡。 降珠仙子来到世间后,发誓要用一生的泪水来报答。 。 根据这个梦,可以推断,这一年堪称红楼元年,也就是贾宝玉出生的年份。 看完这段话,你知道降珠仙子和神鹰小二来到这个世界后是谁吗?
第一集中出现的两个重要人物是甄世隐和贾雨村。 为什么不直接写著名的贾氏家族呢? 这就是作者的文学功底。 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穿线的方法,慢慢地用小人物引入大场面,由远及近地写贾氏家族。 这也是大师讲故事的方法。 此外,曹公还特意用这两个字的谐音来表达自己小说的主题,这也是小说的主要目的。
02
阅读序言的前五章
甄士隐和贾雨村所反映的小说主旨就是曹雪芹在开篇所说的:“此书不敢干涉朝廷”。 于是他隐藏了真实的故事(甄世隐),用通灵的理论写出了这本《石头的故事》一书,并“利用贾雨村(贾雨村)展开了一个故事”。 大致意思是为了防止读者曲解或误会作者的意图。 这本小说只是为了人们饭后解忧而已。 后来,鲁迅在《中国小说简史》第24章中据此将《红楼梦》定位为“清代人间爱情小说”。 一起读完《红楼梦》,就会一一印证这个结论。
《红楼梦》的故事真正开始于第六回。 前五章可以说是小说的序言,主要交代故事背景、社会环境、人物简介。 这些的解释并不是直接讲述,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人物的言语中,并通过剧情的推进被一层层剥离。 在《纸皮庚辰版》第二章的开篇,也提到了前面几章的主要目的。 这在小说创作的构思上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回,甄世隐出场,拉开帷幕。 他的一生与整部小说的布局非常契合。 可以说,他正在为整部小说定调,也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 第二次,我们借用了贾家当家夫人女婿冷子行的话,让我们对宁家、荣家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 第三章以林黛玉入贾府的情节安排,让我们从林黛玉的眼中了解宁家、荣家的概况以及一些礼俗,让读者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贾家的人。时间。 第四章以葫芦和尚,即贾雨村案的描写,勾勒出“贾氏、薛王”四大家族“环环相扣,一败涂地,一人繁荣”。 第五章以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来评判全小说的主要人物,即开始暗示人物的命运。
那么,仔细阅读前五章就更重要了,因为这可以让读者掌控整部小说的布局和组织。
03
人生智慧《好歌》
甄世隐一出现,就结束了。 他的一生与整部小说的布局非常契合。 可以说,他正在为整部小说定调,也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
好人甄氏隐居十里街仁庆巷,与十里街仁庆巷谐音。 曹雪芹在整部小说中都使用了谐音。 在此,我想提醒各位读者注意。 毫无疑问,谐音暗示着由甄士隐资助进京赶考的贾雨村是一个为权势所左右、冷漠他人的小人。
甄世隐的性格转瞬即逝,就像一个小角色,但他的女儿英莲却是《红楼梦》众多主角之一,而且命运也很不幸。
这原本是一个富裕的太监家庭。 资助嘉鱼村后,遭遇一系列变故:心爱的女儿英莲在元宵节之夜失踪; 不久,祖产在附近的葫芦寺被大火烧毁,化为灰烬。 农场落户了,却因水旱而未能收成,又爆发了激烈的竞争,他只好折价出售。 跟着岳父一两年,留下的钱就花光了,还被岳父看不起。 最后,当他饱受贫困和疾病之苦,感到悲伤和遗憾时,他遇到了一位抛下家人的和尚,并与和尚渐行渐远。
所谓失意的甄世隐为何表现得如此绝对? 这在文中就不得不提到,僧道士所读的《好歌》,以及甄世隐听后的悟道注释。 这两段话大致说的是名利如梦,无论一切多么美好,终究都会结束。 盛衰、悲欢、得失的表达充满了大智慧。 这两首诗不仅预示着以贾氏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最终失败,也表达了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感慨和感叹。
04
贾宝玉甄宝玉镜像
压垮甄世隐的最后一根稻草,无疑是亲人的无情和冷漠。 第二集中,贾雨村立即登场。 阴差阳错,贾雨村升任地方知县。 他结识了甄世隐家的丫鬟娇杏,“娇杏”与“吉祥”谐音。 有一首诗可以证明这一点:“一失足成大师”。 也就是说,贾雨村对他的丫鬟娇杏觊觎已久,如今遇见她,便纳她为妾。 一年半后,他娶了她为妻。
但由于贾雨村的性情,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被上级革职。 在罢官期间,他无意中进入林如海家教女儿林黛玉读书写字,从而引出了主角。 有一天,雨村在闲逛,偶然遇见了老朋友冷子行。
冷子行是贾家管家的女婿,他显然对贾家的情况很熟悉。 两人聊天时,冷子星向贾雨村讲述了贾家的种种事情。 第二章的重要内容是章中提到的《冷子行论荣国府说》。 在这里,通过冷子行的话,读者基本上可以了解贾家的人物关系。 他提到了宁、荣两府的由来,以及两府的现状。 读者可以利用这篇演讲画出人物关系图,对后续阅读小说会有帮助。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很多。 据统计,被点名的人物有700多人,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其实,只要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宁、荣两家的主要人物和关系,其他人物就很容易弄清楚了。 所以,冷子星的这篇讲话一定要认真、仔细地阅读。
这次,还有一个细节需要引起读者注意。 也就是说,当冷子星向贾雨村讲述贾宝玉的事情时,贾雨村却告诉冷子星他还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孩子,这个孩子是金陵城甄家的人,性情和贾宝玉一样。 文章是这样说的:他暴躁、浮躁、固执、愚昧、各种畸形。 放学后,我走进去,看到了女儿们,她们温柔、平和、聪明、优雅。 当我们稍后再读作者对贾宝玉的描述时,我们也会看到同样的事情。 贾雨村所说的孩子就是甄宝玉,这家人与贾家关系密切,是世交。 珍、嘉这两件宝物的背后,是现实与理想。
05
黛玉敲开财富之门
冷子行关于荣国府的讲话基调是“荣国府两门也已消失,蜈蚣虫死而不死,今日子孙竟比上一代还差”。 这也暗示着宁荣府和荣府是一模一样的。 倾向于“世界末日”。 贾氏家族始于宁、荣二代贾彦、贾远。 贾朱、贾宝玉、贾琏、贾珍等都是玉石的同一代人,而贾蓉、贾兰、贾勤、贾云等都是后世玉人。 从玉到草的传承是否也预示着衰落? 但要知道,小草有坚韧的性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章主要讲贾雨村受林如海之托将黛玉送到贾府,并因一封推荐信而附庸贾府,并复任应天太守。 可以说,她对自己非常自豪。 这次我们也跟随林黛玉参观了宁府和荣府的美丽建筑,也了解了一些礼仪习俗。 也让读者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贾府里的人,尤其是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身材和外貌。 他的外貌和举止都栩栩如生。 王熙凤粉嫩的小脸尽显青春力量,红唇张开才笑起来。 贾宝玉的行为古怪古怪,他不会在意世人的诽谤。 而且,这次我们还从贾宝玉的眼中看到了林黛玉的“名花照水,弱柳扶风”。 至于其他几名少女和侍女,也是被纷纷提及。
本章所讲的是“公子走后,众宫女掀起轿帘,扶黛玉上轿”。 “吃饭的时候,旁边的丫鬟忙着打扫、洗脸盆、擦手帕。” “每个人都脱掉了自己的衣服。” 除了奶妈之外,还有四位尼姑教导指导,除了两个贴身丫鬟之外,还有五六个打扫屋子、出入的小丫鬟。”这些话让我们看到了标准。还有宝玉将姑娘珍珠改名为袭人,可见封建礼仪制度下主上奴下。
《红楼梦》中对这些礼俗的描述很多,读者不要一一排斥,而应该认真接受、分析、探究。 比如,就餐流程看似复杂,但还是有规矩的; 婆婆和女儿们看似仆人,但尊老爱幼; 修女们可能是奴隶,但她们有权力教育和鞭打未成年的主人。 曹雪芹描写和描绘了近三百年前的贵族生活。 有些人看不懂很正常,但我们不能急于判断是非——这也是我们在阅读完整版《红楼梦》时应始终保持的态度。
06
诱惑会掩盖理想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按照时间线,应该是八九岁(虚拟年龄)。 虽然是爷爷奶奶家,但小小年纪的她依然谨小慎微。 比如第三章提到她必须放弃父亲的教导,按照贾家的习俗,饭后洗手、喝茶。 但贾母却像对待贾家的每个人一样对待她。 屋子里有十四五个丫鬟,身边的下人大致分为三个等级:陪女、贴身女、粗助理女。
第四章主要通过贾雨村案的描写,勾勒出“贾氏薛王”四大家族“环环相扣,一败俱伤,一盛”的大环境和背景。 《葫芦和尚乱判葫芦案》一节最初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受众广泛。 其根深蒂固的主题是揭露社会制度的黑暗。 所谓“贾为真,白玉为殿金马……”官方护身符揭示了贾、石、王、薛四大家族都是官宦贵族之家,而且他们的根很深。 原作在文首还附有一首诗:舍身报国恩,报应前身犹在。 眼中的事物充满热情,你的善良也许正在等待着你。 大致意思是表达贾雨村竭尽全力报答皇帝恩情,但最终还是暂时屈服于眼前的名利。 至于“舍身报国恩”等等。 这首诗道出了贾雨村的内心感受,讽刺了他的奸诈虚伪。 其实,如玉村的人很多,也隐含着鲁迅所说的“人情”。
贾雨村对薛蟠打死一案的判决是顺利的。 他先用富士占卜推测死者冯远和薛蟠是前世的债主,然后又谎称薛蟠得了不明疾病,被冯魂追杀后死去。 薛家给了冯家丧葬费。 最终,案件陷入混乱。
这次介绍的是薛家。 这个家族是皇家买办,拥有很多财产。 薛蟠是薛家后裔,既无学问,又无本事。 其妹薛宝钗时年十三岁,举止优雅。 母亲是贾府贾政夫人王夫人的妹妹。 事发后,他们一家人已经抵达京城。 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京城寻找薛宝钗做陪护或人才,二是为了规划在京城的财产。 进京后,一家人被活泼好动的贾母搬到了府中梨香园,一场“金玉良缘”就此诞生。
有人看完后表示,这段“好关系”是薛家故意安排的,有点像“阴谋论”。 不管怎么解读,“金玉联姻”和“木石联盟”一定是《红楼梦》小说的两条主线。
07
人物命运的判断
薛宝钗入京都之前,书中用“白天一起走、一起坐,晚上一起呼吸、一起停”的词语来表达宝黛在贾府的快乐时光。 第五章,宝钗入住贾府梨香院后,三人之间逐渐产生隔阂。 此时,黛玉十岁,宝玉十一岁。
这次的主要故事是,荣府的一群人被邀请到宁府赏梅喝酒。 宝玉却困了,中午到宁府贾蓉正妻秦可卿的房间里睡午觉,梦到了太虚的幻象。 这个梦是对整部小说人物命运的预言。 收录附卷诗二首,附卷诗一首,正卷诗十一首,加上歌曲《红楼梦》包括引子和片尾,共十四首诗。 。 正卷共有诗十一首,黛玉、宝钗各一首,其余各一首,暗指十二位贵妇的命运,与《红楼梦》十二首歌曲相对应。 二级登记册中还有十二名中产阶级妇女,二级登记册上有十二名低层妇女。 书中并没有全部解释。 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 《无名氏》后四十回继续书写,人物命运大体根据审判和红楼梦来安排。
提醒大家的是,宝玉梦中的太虚幻境,与第一回甄世隐梦中所见是一致的,两人都看到了一副对联:“假者真,真者也”。假的,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什么也没有。” 这副对联也重申了小说的主题。 与“镇世隐”、“贾雨村”读音相同。 这副哲理的对联告诉我们:以假为真。 久而久之,假的就会被认为是真的,而真的就会变成假的。 所以无论你看小说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你都要分清真假。
这次还有一个小剧情。 宝玉先进了一间内室,看着一张“烧藜”的图,心里不高兴。 当他看到房间里的对联时:洞察世事是学问,了解人情是文章。 他不肯在这里午睡,忙着出去。 这也是曹雪芹内心世界的表达。
08
几千年过去了,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前五章作为序言,我们需要通过序言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开头的章节太复杂了,你通常在读完第一章后就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动力。 但对于曹雪芹来说,他可能要以如此复杂的方式开始篇章,借用传说,假装抄袭别人的《红楼梦》这本书。 一是避免言辞有罪,随着剧情的展开,难免要表达世态; 第二,内容暗示作者自己的生活,不想被直视; 第三,通过“童微玉”的自述,我们可以非常自由灵活地组织语言。 但有一首诗,也是作者唯一以自己的身份写下的一首:“纸上尽是荒唐的话语,一把苦涩的泪水。即使作者疯了,谁能明白其中的意义?” ?” 这是作者的自诉——他很难说出口,深怕不被理解。
据考证,曹雪芹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 他出生贵族家庭,世代织布,曾四次获得家族荣耀。 十三岁时,家被没收,一生动荡不安。 他厌八篇文章,厌科举,喜杂学,颇有造诣。 “学勤”是名字,意思是纯洁无染的学者。 所以《烧藜图》是一幅鼓励人们努力学习的画。 雪芹自然是厌恶的。 不得不说,他还把自己投射到了主角贾宝玉的身上。
有人说曹雪芹用小说批判制度、揭露黑暗。 小说中确实有借题材、伤时代、批判世俗的诗句,但不足以证明他对体制的反抗。 小说更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三百年前的贵族生活图景,以及人情冷暖。 如果说在笔者看来,贵族的衰落是由盛衰循环造成的,那么也是由家庭教育和礼仪缺失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后续的阅读中一一看到。
人的感情不能仅仅被视为世故和亲情。 它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情感:喜怒哀乐的感情,父子姐妹之间的关系,远亲之间的友情……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倒不如说物与人不一样。 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人性没有变,人的感情依然如故。
一起读红楼,直播间见!
1月7日 10:00
抖音直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