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付与金融一体化业务-实践分享1:订单、账单、交易流程、账套知识解构、原理解析

2024-01-19
来源:网络整理

本文作者从实际工作实践出发,结合案例分享了电商金融支付金融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分析,包括:订单、账单、交易流程和账户知识解构,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从事电商、采购、销售、库存、财务、支付、会计的产品同学是否对订单记录、交易记录、账单、账户等概念感到困惑? 或者当我们谈论对账时,我们是否了解对账背后的会计逻辑? 只有了解了这些底层概念,才能厘清业务边界,理清上述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有业务明确了,逻辑关系搞清楚了,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好工作,而不是一头雾水、涉猎、模仿猫。 ~

本文根据在推进“电商-支付-金融-金融”一体化项目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回顾总结,与大家分享《金融支付与金融一体化业务-实践》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分享”,即“订单、账单、交易流程、会计知识解构、原理剖析”,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订单、账单、交易流程、账户知识解构、原理分析 1、订单记录:面向业务发生的业务管理理念(记录工具),以业务为中心:只要有业务发生,就必然产生订单记录; 订单有两种状态:订单履行状态、订单支付状态,支付状态也作为履行的前置状态; 订单重点业务分析:如订单渠道、买家、发货时间、发货方式等; 交易不一定发生:订单记录不一定产生交易记录或财务记录,例如咨询订单。 金额中性:订单中的金额基本不会有正负号——在当天的金融业务场景中,例外是充值订单(下面的例子会介绍);

下图展示了普通订单表的结构:

2、交易记录:交易的资金管理概念(记录工具)。 金融属性:交易记录是金融或金融领域的一个概念。 交易记录的出现必然伴随着资本项目场景; 关注交易:真实事件中经常发生资金流向,如充值流向、提现流向、投资流向、还款流向等; 与余额挂钩:一旦发生交易,必然会影响账户余额的变化(失败场景这里不讨论); 逻辑关系:交易记录属于“票据记录”子场景,即如果发生交易,必然会生成对应的一一对应的票据记录。该交易记录属于“广义”子场景因此,引入了“拓宽订单”的概念,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解释。例如,如果您使用支付宝进行两次点击购买,则订单记录为两次点击,交易记录为一次付款,如果给支付宝充值100元,就没有订单记录,只有交易记录,或者交易记录就是订单记录。

下图是常见的交易记录表的结构图:

3、会计:以财务为主导的收支管理理念(会计工具),重点是会计:财务交易必须记录在账上,或者可以说“没有资金流动也会产生账”。 例如,在赊销情况下,商户A开始向商户AB赊购100件,每件价值10元,欠款1000元。 这里发生了交易,但没有发生资金流动。 订单记录插入订单流,交易记录不插入交易流,但票据记录必须插入财务流(信用记录); 复试会计:企业账户为收付实现制的单式记账方式,财务账户为权责发生制的复式记账方式; 关注交易对手:借了就必须借,借了就必须平衡。 交易记录和订单记录主要采用单边记账,而票据记录通常采用复式记账; 时间粒度:账户的时间粒度一般比较粗,粒度一般为日; 与企业账户(业务流程)的区别:企业账户关注的是双方的业务系统,物流数据和订单数据主要用于买家和卖家是否发货; 金融账户还款和开票信息主要用于结算。

下图是一个常见的账户结构图。

支付金融服务费计入什么科目_金融支付_支付金融是什么东西

4、帐单:一种面向用户的收支管理理念(记账工具),注重单一:帐单,顾名思义,就是把“账”合并成一个单,意思是汇总。 当然,一张账单可以是一笔交易,也可以是多笔交易的合并; 与账户的关系:账户的粒度是一笔一划,账单的粒度是合并汇总(极端情况是一次一张账单); 关注账户:与上面“账户”对这一点的描述相同; 重点关注传入和传出:这一点与上面“账户”的描述相同; 关注交易对手:这一点与上面对“账户”的描述相同; 实践中的简化应用:在实践中,账单的用户大多是普通用户而不是专业用户和财务人员,所以我们在支付宝、微信和我们银行上看到的账单记录都是阉割版的“财务会计记录”——即即,仅将用户资金账户及交易对手的增减变化呈现给用户,不进行任何核算。 然后对方进行财务记账(确实有记录,但是不向用户公开,毕竟用户不是会计师,信息泄露太多用户会感到困惑)。

普通话单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下图是常见计费用户场景(微信、支付宝)示意图:

原理回顾与实践示例 1.微信更改明细和账单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呢?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习惯于对自己每天使用的产品进行仔细观察、透彻理解、找出问题或者至少提出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

微信零钱明细仅记录“微信零钱”中的收入和支出; 而微信账单不仅包括微信零钱的收支记录,还包括绑定的银行卡的收支记录。

从账户集合来看(不严格定义):微信账单是微信用户的一级账户集合,记录了微信用户通过微信支付的每一笔进出资金的日志; 微信找零是二级账户集合,记录微信找零的资金。 资金池中发生的每笔流入和流出资金的日志; 你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微信找零的详细信息肯定会出现在微信账单中,但微信账单中的大部分交易记录不会出现在微信找零中。

金融支付_支付金融服务费计入什么科目_支付金融是什么东西

2、微信更改明细中每笔交易都有余额,但微信账单中每笔交易没有余额。 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呢?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对自己日常使用的产品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或者至少提出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

前面用了一个宽松的定义,即微信账单是一级账户集合,微信变更明细是二级账户集合。 之所以不严格,是因为微信账单没有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概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账户集合。

微信这么做只是因为微信支付是支付工具(通道),而不是资金账户(资金池=账户集合),所以不能引入“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概念。 如果你必须这样做,你可以。 ——通过虚拟记录自行协商,例如使用微信支付通过招商银行卡充值100元话费。 目前的策略是显示100元的充值记录。 如果使用账户策略,则需要表达如下:

+100元招商银行充值; -100元购买电话。 3、随食记、挖财记账等记账工具可以删除。 微信支付的“账单”如何删除?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对自己日常使用的产品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或者至少提出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

由于微信支付的账单记录并不是一个严格概念上的账户集合,对借方和贷方余额没有内生要求,因此它只是一个会计日志。 因此,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账单记录是可以删除的(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那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他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删除背后的诉求是用户本身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消费,而不是我关心这条记录是否真实发生,删除后计费数据是否自洽。

4、微信零钱通的变更明细和交易记录也可以删除。 为什么是这样?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对自己日常使用的产品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或者至少提出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

微信零钱与支付宝余额、银行账户等属性基本相同。 这是一个严格的帐户设置。 景然还提供了删除功能,很是费解! ! !

我觉得这是微信支付团队的一个产品bug,或许是负责这个模块的产品经理的懒惰——直接复用了微信支付“账单”中的删除逻辑(上面3提到,微信支付中的账单提供了删除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票据》没有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的内生要求,即没有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逻辑上自洽的要求),也没有从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的角度思考。 “账户设置”或“资金账户”,交易记录不能随意删除。 一旦删除,从视觉上看,账目就不再自洽了。

下图为“微信-账单”、“微信-零钱通-交易明细”、“支付宝-账单”、“支付宝-余额-交易明细”对比图

5、支付宝“账单”与“交易明细”合并场景实战分析

细心的产品经理(不是用户)会发现下图中同一个支付宝账户并没有被删除。 “余额-交易明细”和“余额-交易明细”在6月10日的交易流量均为322.94,只是“支付宝-账单”中没有该记录(这里不表达交易流量)。 难道支付宝的产品经理也和上面提到的微信产品经理一样迷茫吗?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对自己日常使用的产品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或者至少提出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

答案是不。 支付宝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 它对业务的理解比微信团队更深。 它对业务的理解和用户的掌控值得我们学习。

具体原因是什么? 相信看完下面的回顾分析,你就会明白掌握本文前置知识作为“支付金融”整合领域以及《业务流、交易流、账户、账单》讨论的必要性。本文第一章。 概念解构和原理分析的价值。

根据蚂蚁花呗的清算指令,系统自动从用户余额宝中扣除322.94元,“余额宝账户设置”系统生成的提现记录为-322.94,如上图1所示; 由于合规需要,余额宝的钱不能直接与花呗票据冲销,必须经过余额桥; 因此,“余额账户集”中会自动插入两条录入记录,分别是:收入+322.94元(业宝转入余额)、支出-322.94元(余额转入花呗),见上图2; 对于该用户来说,当日花呗账单实际还款金额为1503.32元(通过蚂蚁金服的清算引擎,系统会在最终还款日自动为用户更换完成1503.32元的还款——从余额中提取322.94元)通过余额账户转e宝,通过支付宝借记通道从我的招行借记卡中提取1180.38元)。 不管资金从哪里来,“还钱”是一回事。 因此,在“支付宝账单”中显示为金额1503.32,参见上图3和图4。

严格来说,支付宝的账单处理逻辑并不严谨,会增加用户的理解成本。 比如这里的余额账单和余额宝账单在支付宝的账单中是无法直观匹配的。

但当我们了解了前面提到的“交易记录”、“账户”、“账单”之间的底层概念和原理区别后,支付宝向用户提供的“账单”是“账单”而不是“账户”。 “Bill”是一个综合表达。 从简化用户理解的角度来看,将其显示为总和可能更容易理解。

以上是我在支付金融金融一体化项目中的一些实践总结。 由于文笔和篇幅不佳,无法详细呈现。 欢迎大家交流!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业务场景、不同的工作角色会面临不同的产品任务。 但原理是一样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只要我们有产品开发意识、业务敏感度、逻辑严密、见多识广好学、有能力带头、努力工作,无论在哪里工作,我们都会同样发光发热。

产品路很艰难,也更需要培养人,尤其是中后台,尤其是低级项目较多的“中后台+财务”项目! 祝愿所有产品兄弟姐妹不要辱骂“产品”,做出好产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