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华为另有打算

2024-01-22
来源:网络整理

文字| 英国电信财经

3月底,华为通过全资收购子公司获得支付牌照。

紧接着3月31日,华为正式公布2024年业绩,营收逆风增长3.8%,销售收入逼近9000亿元。 净利润达646亿元,同比增长3.2%。

网络上沸沸扬扬,不少舆论高呼:华为9000亿元进军支付领域,支付宝、微信的强劲挑战者来了! 在线支付领域或将重新洗牌……

等一下,事实可能远没有那么简单。 支付宝和微信分别依靠网络购物和社交网络主导网络支付市场。 华为要想突破,还需要另辟蹊径; 此次获得的只是支付牌照,这或许只是华为拓展金融牌照的第一步。

数千万张支付牌照,华为拿下哪一张?

在谈论华为能否颠覆支付行业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三个问题:什么是支付牌照? 它有哪些类型的业务? 目前支付牌照多吗,有价值吗?

首先,什么是支付牌照?

我们所说的“支付许可证”一般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是非金融行业资格证书。 它诞生于2010年,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颁布而进入人们的视线。

你不妨回想一下2010年的时代,当时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有了智能手机,接触到了支付宝等支付应用。 为了监管这些非金融机构的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牌照应运而生。

监管办法出台后不久,2011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公布了首批27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其中首批牌照发放给了支付宝。 该批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2016年8月,该批次27家企业全部“换新”。 我们在支付宝官网上仍然可以找到这个支付牌照的公告。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请注意支付许可证上的“业务类型”。 华为支付牌照的“含金量”是什么?

就像开餐馆一样,无论是卖热菜还是冷菜,店铺都需要针对特定​​的经营范围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支付许可证也是如此。

以上面的支付宝支付牌照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有“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预付卡发卡预受理”和“银行卡收单”,也对应着固定的范围。 机构必须在有限的范围内运作。

互联网支付,顾名思义,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收款和支付。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支付宝网页完成网购支付。

智能手机时代,手机支付业务类型逐渐普及。 人们可以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包括但不限于短信、WAP、APP客户端等。

除支付宝支付牌照外,还有多种业务类型,如固网电话支付(语音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互动机顶盒等终端发起的支付)等。

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受理这两个概念相对来说更专业一些。 总之,都是为了让交易资金结算服务更加便捷。 正是这一系列业务的结合,让手指刷脸支付变得如此便捷。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华为通过收购微信迅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获得的支付牌照只有互联网支付和手机支付,并不算“有钱”。

第三个问题:支付牌照多吗? 值得这个价吗?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目前拥有支付牌照的企业有232家。 物以稀为贵,随着市场上的支付牌照越来越多,“牌照贵难求”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换句话说,更多的竞争者正在进入在线支付领域,牌照也不像以前那么有价值了。

据悉,央行累计发放支付牌照近280张,但部分牌照已被取消或过期。 现在这个数字只下降到232个。

据统计,这些牌照中,拥有“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的牌照有140多家,拥有“互联网支付”业务的牌照有110多家。 以这样200多家的基数,华为此次获得的支付牌照似乎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值钱。

华为牌照的“前世今生”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_牌照华为支付拿下了吗_华为拿下支付牌照花了多少钱

有趣的是,华为的支付牌照曾经属于中兴通讯。

该牌照的直接持有者微信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2亿元。 其注册经营范围包括电子支付、互联网支付、计算机技术服务等,并于2014年7月获得支付牌照,可以说是专门为了获得牌照而注册的实体。

早期,讯联智付是中兴通讯控股的子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名为“ZTE Pay”的移动支付APP。 在网络上一些与迅联智支付相关的角落里,仍然可以看到中兴通讯的标志。

但随后中兴通讯退出了迅联智支付,并将其出售给另一家名为的公司。 背后是正通股份,这是一家定位于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 正通股东包括中证登、天弘基金、华泰证券等金融机构。 还投资了水滴征信、微信云湾基金销售等公司。

在此期间,迅联智能支付的发展并不高调。 还于2024年11月被中国人民银行微信中心支行公开处罚。据当时媒体报道,处罚原因是多次投诉莫名扣款、提供资金。 常规贷款平台支付渠道等

直到最近,已经“流离失所”的讯联智付终于被纳入华为的领导之下,似乎又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归宿”。 近日,讯联智府发生工商变更。 除股东外,原法定代表人王冠荣已退出,郑丽英接任。 迅联智支付的经历也体现了市场通过收购企业实现支付牌照流通的普遍做法。

例如,小米在2016年以6亿元收购了杰夫锐通65%的股权,并于2024年9月彻底更换了杰夫锐通高管,实现了支付牌照的“全面胜利”; 也是在2016年、2024年,美团宣布完成全资收购钱袋宝,并获得支付牌照; 字节跳动于2024年9月刚刚通过收购微信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支付牌照,被市场解读为“使用抖音是进军电商的重要一环”。

此外,网易、苏宁、新浪、唯品会、拼多多也获得了支付牌照。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财付通)这“两座大山”是最早获得支付牌照的玩家。

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持票巨头越来越多,但支付领域两极格局难以撼动。 为什么是这样?

华为若想突围,仍需发展自己的“第三极”

支付宝率先依托电商,微信支付通过社交、红包卷土重来。 自2012年以来,支付领域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突破。

比如,京东想要复制支付宝通过电商带来的流量,培育京东的支付业务,难度相当大。 再比如美团,希望从线下消费场景入手,但从目前的成绩来看,成绩并不理想。 正如预期的那样。 就连“国家队”云闪付也付出了重金补贴才获得一席之地。

国外市场则更为复杂。 与华为一样,巨头苹果、三星也从手机的角度进军支付领域。 不过,在线支付仍然被认为是苹果、三星等“老霸主”和“新势力”的竞技场。 苹果和三星还没有打开自己的世界。

此外,目前互联网金融玩家在金融赛道的布局早已不再仅仅只是争夺“支付连接”,而是转向小额贷款、技术支持等金融领域与传统金融合作。

在此背景下,华为在支付连接业务上想要“勉强超越”支付宝和微信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要崛起并与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竞争,就必须发展自己的“第三极”,找到真正契合手机特性的用户使用场景。

有人士认为,华为手机生态的布局或许是带动其支付业务发展的契机。

近年来,华为不仅在硬件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配套软件(如华为钱包、健康、流媒体等服务)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基于近2亿活跃终端的高用户基础,华为拥有数据量优势,有机会在软件和生态赛道上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目前,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软件支付时,安全风险越来越高。 有时,只需扫描代码即可窃取用户的资金。 但如果这条链条从“手机-支付APP-支付”三步缩短为“手机-支付”两步,即不经过APP,华为手机就可以像POS一样直接完成支付机,安全性也将得到提高。 提高。

另外,现在的密码也慢慢从数字密码、指纹密码演变为人脸识别、声纹密码。 未来,进一步让支付流程“无感化”已是大势所趋。 但手机独立采集这些生物识别信息更安全、更方便,支付连接APP可能会“空”。

与此同时,主管部门对网络支付的监管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在此过程中,如果微信和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出现松动,华为可能会成为抢占这些转让股份的有力竞争者。

也有人认为,华为获得支付牌照是“无奈之举”。 毕竟华为在芯片等方面都遇到了危机。 在困难时期,华为必须开发新业务,例如支付连接甚至金融科技,以避免在原有业务上落后。 在路的尽头。 华为最新发布的2024年业绩显示,在公司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中,消费者业务增速放缓。 支付牌照完善华为生态系统后,有望为消费者业务增长提供新引擎。

此外,华为的兴趣点或许并不是与微信支付、支付宝展开正面战争。 获得支付牌照也意味着华为拥有更大的合规空间,未来可以开拓更多新业务。

获得支付牌照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支付的背后是消费和金融。 按照目前互联网科技巨头的步伐,华为获得更多小额贷款、基金销售等金融牌照也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华为五年前就发誓不会获得支付牌照。

在支付领域,美团、小米、云闪付都未能挑战支付宝和微信。 在市场已经成熟的今天,此次获得支付牌照的华为想要上演反超神话,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第三极”在安全性、便利性、实用性、规模性等方面缺一不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