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行业遭遇最强寒潮:抖音主动纠偏,美拍坚守初心,快手砥砺前行。
当业界还在激烈讨论“已经被认为是今日头条最强明星产品的抖音还能走多远”、“谁能阻止抖音”时,也有来自抖音的“可能要凉了”的消息传出。 。
4月10日,抖音发布公告,推出防沉迷系统,为使用抖音时间过长(超过90分钟)的用户提供时长提醒和时间锁定功能。
更重要的是,4月11日凌晨,有网友发现,抖音所有短视频下的评论区,有的有上千条评论,却显示还没有评论,同时,无法主动发表评论。 系统会提示评论服务正在维护中。
虽然我个人认为这是抖音在今日头条遭遇前所未有的强力处罚后的主动自我整顿。 暂停评论功能已在App内提前通知。 (截至发稿,抖音直播功能也已关闭。)
2018年春节过后,各短视频行业平台均遭遇强监管,快手、抖音、美拍、秒拍等龙头平台也未能幸免。 经过或大或小的整顿后,原本预计2018年短视频行业将继续爆发,未来的格局会发生哪些变化?
1、抖音:三大因素制胜,增长空间可期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间歇性下架或者强行关闭等惩罚措施,抖音在短视频领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与业内普遍看法相反,我个人认为抖音的成功因素有以下三点。 (其实可能是因为太明显了,连长篇技术评论文章都不好意思这么写)。 这三个成功因素是抖音与其他短视频应用相比最明显的三个区别。 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这些因素也可能构成抖音未来的“增长天花板”。
1.视频内容时长不超过15秒
尽管现在有些专家可以发布长达一分钟的短视频内容,但抖音的核心内容仍然是15秒的短视频。
我一直把它的含义与微博上的140个字进行比较。 为创意内容设定上限,本质上解放了UGC的生产力。
微博解放了图文生产力,抖音解放了短视频生产力。
只要你会写一句笑话,就可以发微博; 只要你能抓到一个包袱或者逆转,就可以在抖音上发帖。
而且,不知道抖音团队有没有计算过,普通人阅读一篇140字的文字+一张带滤镜的简单图片(不是长文字的图片,不是多宫殿的图片)所需要的时间正好是12-15秒之间。
但由于时长只有15秒,所以无法展示稍长的非泛娱乐内容,比如化妆、舞蹈教程等。 即使一分钟也不够。 这和微博流行之后,博客还存活下来,微信公众号流行起来是一样的道理。 对更长的短视频内容有大规模的需求。
而抖音能否在其平台上大力推广更长的短视频内容呢? 难度不小。 抖音停不下来源于人性对刺激的渴望。 一次又一次的 15 秒训练是一种令人上瘾的机制,但每个人的程度都不同。
看完几个15秒的视频后,突然看到一个界面相同的一分钟视频(仔细看底部细细的进度条,发现这是一个较长的视频)。 人们突然觉得这个视频好长。 已经过去二十多秒了,负担和逆转还没有出现。 原本由短内容带来的高频刺激将会被大大削弱。
从社区基调来看,长内容的推广对于抖音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微博也面临着无法推广长而深的内容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整体氛围偏向娱乐化,140字以上的微博帖子、头条文章等内容仍然不是主流。
2.真实视频流媒体流
基于内容的粒度极小,用户就有了继续浏览直到停不下来的基础。
在此之前,大家普遍觉得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的图文内容是一个时间黑洞,浏览着时间就过得飞快。
抖音里的视频内容就是所谓的恶魔(早期是鬼动画)、洗脑(重复的背景音乐模板),但在长视频和电影中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不下来,主要是建立在内容足够短的前提下。
从目前主流的短视频产品来看,抖音、改版后的美拍、微博视频串流,都具备了可以不断“手指向上滑动向下滚动新内容”的产品机制。
坚持自我的快手发现流展示了多个视频封面。 单个视频播放完毕后,评论区向下刷新。 如果您想观看新内容,则必须返回发现流,然后选择播放。
不过,微博流行的视频信息流仍然以传统的横屏方式显示(微博会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而美拍的视频内容最长可以上传5分钟。
当然,其他公司没有选择简单复制自己的产品肯定是有原因的(因为复制产品功能很容易)。
虽然抖音的视频流量机制让人们更容易持续滚动,但它是一种被动的消费形式。 换句话说,大多数用户几乎没有主动选择(或不需要)去关注特定领域的兴趣内容。
换句话说,抖音本质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泛娱乐内容消费社区,满足了用户在泛娱乐领域的内容消费需求。 用户确实会沉迷其中,疯狂消磨时间,但抖音不是兴趣社区。
说到兴趣社区,豆瓣是其中之一,哔哩哔哩是之一,现在微博也是之一。
兴趣社区是建立关系和专家成长的更友好的氛围。 基于社区氛围,将会形成一条其他平台无法渗透的护城河。
每次你打开抖音,都会有一组短视频(数量不详),在门口排队,他们会一一进来接受你的评论(点赞、评论或删除)。 看完本组后,我们会根据刚才的互动为您安排下一组。
基于抖音的内容长度和社区氛围,无疑会让喜剧、表演和笑话内容更受欢迎。 然而,擅长某一领域的专业内容生产者或只想关注特定兴趣领域的观众,无法有效实现他们对抖音的诉求。
不少多年来在微博、美拍平台制作垂直内容的短视频机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想要在抖音上获得流量和粉丝,就必须要红,而如果想要红,最好的策略是制作更多搞笑的内容,或者将原本拍摄的3分钟内容分割成多个15秒的内容,但完整的内容也会变得碎片化。
显然这并不是所有内容生产者都擅长和乐意的事情,由此获得的流量和粉丝也不准确,无法产生更多后续的广告和电商转化。
3.竖屏、高清全屏竖屏
首先,这可以理解为竖屏和手机摄像头拍摄的内容形式相比横屏更加一致。
另外,运营实力雄厚的抖音从一开始就跑遍各大艺术院校,吸引了一批长得好看、才华横溢的学生加入抖音,而这些人的优势在传统模糊的横屏中无法完全展现出来。 。
包括最早火爆抖音的技术主播,他们也需要竖屏高清显示,才能看到他们拍照技术的强大。
问题是全屏一次只能显示一个短视频(如果想换只能一条一条滚动浏览),而传统的短视频列表页(可以有4-6个短视频)在第一个屏幕上,您可以通过向下滚动)查看它们)到更多选项),差异将是巨大的。
以前我以为抖音的内容分发逻辑应该类似于今日头条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发和兴趣推荐,直到我偶尔看到同一个人发布的同一个视频(我发布在这位专家的个人页面上我看过)一次,然后推荐流又给了我一次推荐),才发现抖音的推荐在强运营下可能是集中分发。
这种分发方式也会使用一些相关的推荐,比如给你推送你喜欢的类似内容。 但本质上,这是一种将少量手动选择的内容推送给网站所有用户的策略,与数千人完全不同。
结合抖音的垂直全屏显示方式,用户只能等待并滚动浏览内容。
之前看过的一些行业报告数据显示,抖音的平均在线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但由于内容长度极小,这意味着每个用户平均每天观看80条抖音消息。
所以抖音的策略可以是每天只找到最好的80-100个视频,让它们提升到几千万的抖音DAU。 让少量精选的内容迅速成为爆款,然后根据你的互动(是否看完、点赞评论等)来决定向你推荐什么类型的内容。
当然,这可以做得更详细。 每次我向你推荐10个视频时,我都会根据互动来判断下一批10个视频中我会推荐给你什么类型的内容。 这样一来,我会推荐8次兴趣推荐,也就是说准备640-800的内容其实并不多。 当然,如果作品更详细,每5次评判一次,就需要更多的内容。
最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每次推送都换一批,就得做80个兴趣推荐,也就是说总共要准备6400-8000个视频,还不到个。 当然,上述计算是基于理想化模型的。 对于每天消费超过20分钟的用户,需要准备更多的视频。
所以这就要求抖音的内容生产方每天要有足够的、好的UGC内容。 但依靠产品体验来实现发布视频、添加滤镜等功能却不够安全。 这还是需要很强的操作能力。
据悉,抖音有一个团队负责运营顶级红人,会和他们保持经常的联系,包括每天发什么内容、发多少帖子、是什么类型等,核心成员主要来自新浪。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早期,张一鸣强迫管理团队使用抖音,他每个月发两个视频,并询问必须获得多少个赞。他用强制手段让大家保持年轻。” 这和微博早期所有员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招数,比如让人们开设微博账号,邀请身边的明星朋友加入。
这个时候,你还认为今日头条只是一家科技公司吗?
2、美拍:发展专业兴趣社区,关注专家稳定成长
早期的美拍有一个梦幻般的起步,主打10秒MV功能。 通过高质量的图片,迅速吸引了一批美图秀秀用户和其他追求品质的内容生产者,例如美妆、化妆等。 舞蹈博主。 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聚集在美拍,很快在美拍形成了生产者社区氛围。 最高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1.52 亿。 但近一年来,在快手、抖音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美拍的发展却略显低调。
不过,改版后的美拍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突然变成抖音或者快手那样的产品。 它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将自己定位为女性社区,走自己的短期视频平台发展道路。
1、着力打造职业兴趣共同体
美拍的短视频内容可以发布从最短的10秒到最长的5分钟,给用户更多的创意选择,让更多专业的兴趣内容获得更好的表达空间。 尤其是美容、舞蹈等教育类内容深受女性用户欢迎。
据易观数据显示,美拍上85%的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 年轻用户根据自己的关注度和热情创作不同兴趣领域的短视频内容。 美拍然后根据用户生成的内容和兴趣标签进行推荐。 让各个领域具有相同偏好的用户能够相互交流、互动,从而形成兴趣共同体。
美拍不仅有可以不断下拉刷新的视频流供用户被动消费,探索频道还拥有16个垂直频道供用户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垂直内容。 当然,每个类别又细分为众多兴趣方向和许多利基创新兴趣领域。
这样,就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社区氛围。
如前所述,短内容促进了微博、抖音等泛娱乐内容的繁荣; 但如果想要有更深层次、更丰富的社区氛围,就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兴趣来创作内容。 要划分和建立社区,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长的内容,比如博客、豆瓣。
此外,Papi酱、小野等短视频超级明星也能在美拍、微博上迅速走红,积累大量粉丝。 不过,他们在抖音上并没有取得特别好的发展。 基本上原著粉丝都在关注。 他们。 核心原因在于,即使他们的内容确实属于泛娱乐领域,但由于他们明显超强的创作能力,一部作品发布可以包含多个笑点,而在15秒内只能呈现一个笑点。 。 面对其他抖音内容发布者,根本没有任何优势,所以可以想象,这种流量大的泛娱乐明星不会完全专注于抖音。
但在泛娱乐领域的UGC生态方面,美拍确实落后于抖音。 这和产品机制、操作技巧有关系。 从目前的社区推荐体系可以看出,美拍在优先考虑兴趣社区的同时,也在逐步加大泛娱乐内容推荐的比例。 不过,美拍这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在专业兴趣领域制作内容的间隙,通过一些轻度娱乐性的内容,帮助网红更好地维持与粉丝的互动,而不是使用像这样的内容。 银娜只是专注于泛娱乐内容来吸引新用户并留住他们。
这与美拍此前对直播的定位非常相似。 短视频是平台内容的重点,而直播作为实时互动视频的一种形式,更多地被用作专家和粉丝互动的场景,而不是作为变现手段。 。
2. 确保去中心化分发是前提
改版后,美拍依然保持双流设计,保证了美拍上的内容尽可能去中心化分发。 去中心化分布设计的好处之一就是专家的成长会更加稳定。
在抖音上,如果你关注作者的个人页面,你会发现大量的内容创作者拥有1-2个高点赞视频,但对其他作品的点赞却很少。 甚至一些粉丝众多的创作者,仍然面临着只要自己的新作品不能进入热门推荐,就没有互动的情况。
因为大多数抖音用户来这里只是为了满足新鲜感、娱乐、消磨时间。 他们根本不看关注列表(我早就忘了当时为什么关注了),只看首页推荐的内容。 最新内容。
这种大起大落的现象,不利于专家与社会的深入结合。
美拍的内容推荐规则有所不同。 它一直在努力确保流量向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倾斜,包括时尚、舞蹈、美容、育儿等符合女性定位的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不断孵化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各品类的创作者也可以在美拍稳定发展,逐步从0粉丝开始,发布内容,慢慢吸引流量,积累粉丝,最后尝试商业化。 套现,而不是偶尔建议的心态起伏和不安全感。
例如,美拍大师苗大仙,一位拥有近千万粉丝的泛女性内容制作人,自2014年美拍上线以来,一直在美拍上发布内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逐渐将内容从有关短视频的内容拓展到了美拍上。从十秒到一分钟到几分钟的情感故事和短剧,成为拥有众多女性用户的美拍平台领军专家。 2018年,在美拍的帮助下,苗大仙完成了数百万天使轮融资,由与美拍有深度战略合作的MCN机构北科视频领投。
3、持续探索专家商业化路径
我认为,在过去几年的充分竞争和发展的基础上,短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明显,少数平台之间的竞争将是长期的。 因此,平台策略也将从大规模补贴走向全面商业调整。
美拍是行业内较早探索商业化路径和网红变现的短视频平台。 美拍推出的M计划是官方推出的短视频营销服务平台,连接品牌和网红,帮助网红获得更好的广告订单。 。 据36氪了解,上线不到半年,M计划已招募数千名美拍专家,完成价值2.4亿元的广告订单,框架内视频播放量已突破6亿。
美拍作为上市公司美图的主打产品,一直肩负着赚钱的重任。 除了直播收入之外,美拍自身的广告收入近年来增长也非常迅速。 至于相应的短视频营销玩法,美拍也随着产品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结合“10秒海报”、“玩”、“舞跟团”、舞蹈、美妆、化妆等功能玩法。在食品等品类上,打造了“广告有戏”、“肯德基复古”、“哈尔滨啤酒无聊创意”等经典品牌营销案例。
但与抖音全面打入信息流广告相比,美拍则显得相对克制。 这可能是因为美拍的产品和运营机制还处于发展阶段,平台不想过早破坏用户生态。 如果信息流广告全面放开,美拍的商业收入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3、快手:商业变现在即,认真玩可能有胜算
快手一直因内容类型问题而饱受争议。 本质上,短视频可以是工具、可以是社区,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内容的载体。 面对如此强大、富有表现力的内容载体,不被管理是不可能的。 这只是早晚和规模的问题。
快手是众多短视频平台中规模最大的,据报道日活跃用户达到1.2亿。 不过,当其“整顿落石,砥砺前行”的口号被置于探索频道顶部后,则预示着快手的野蛮生长阶段已经过去。
但相比抖音、美拍,快手坚定内敛,变化最少。 我在这里简单提一下几点。
据媒体报道,据传快手今年寻求上市,估值180亿。 但事实上,快手的上市传闻从去年开始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一直没有后续消息。 我认为,由于快手规模庞大,但商业化路径不明确,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估值。
快手的日活跃增长非常强劲。 人均在线时间超过60分钟,日均视频上传量1500万次,日均观看量150亿次。 基本上是目前第一的短视频平台。 根据年初QM数据,今日头条三款短视频产品加起来的体量或可与快手相媲美。 (不过,每家公司都经历过自己的动荡之后,预计数据也会出现波动。)
以快手庞大的用户基础,卖一些广告应该是很容易很自然的吧? 但我们其实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品牌和社区调性问题,大型KA广告主对于在快手投放广告仍然非常谨慎,而区域性中小企业预算有限,因此快手的广告业务增长缓慢。 。
从实际情况来看,快手尚未做出大规模推广信息流广告的尝试。 它只声称正在为中小型广告商开放自助广告后端。
与此同时,近期因产品矩阵和战略布局饱受诟病的快手也在积极布局国际市场。 由于在国内市场被今日头条三大视频产品紧密包围,快手利用技术优势向海外拓展,在多个国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在海外市场,自产和投资的头条新闻仍然给快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快手的直播收入一直被说是不错,但由于宿华张小龙式的克制,快手的直播库存一直很小。 它的直播功能上线这么久了,但是只能在同城频道断断续续的看到未关注的人的直播可见,关注的人的直播在观看列表中可见。
但我一直认为,相比抖音,快手非常适合直播。 如果愿意利用工会这样的机制,几乎可以收割所有的YY用户。
快手的视频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生活,很接地气也很接地气。 这决定了其短视频制作者在开直播时不必担心被“打回原形”。 就说说日常生活吧。
据各大媒体相关报道,快手每月的直播收入已达到陌陌的一半(约200-3亿元)。 当然,如果快手全面放开直播业务,而不是只是零星地插在同城的频道里,那么现在肯定不止这个收入。
抖音的视频内容接近于一场表演,每段15秒的片段都是一场精心的表演。 虽然几个精心排练和剪辑的短视频可能会让你成为名人,但一旦你开始直播并长时间互动,粉丝很可能会发现原来认为你有趣、有趣的你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想象的。 。
抖音的草稿率(已拍摄但未发布的视频的比率)远高于快手。 更高质量的内容带来更大的内容制作压力。 在直播过程中,当你无法持续给粉丝带来欢笑和兴奋的时候,除了少数死忠粉之外,其他人都会离开去继续刷新短视频内容,所以直播最需要的奖励模式就是它了不可持续的。
如果快手的直播推广库存能够像陌陌一样放在主架上,那么快手的直播业务绝对会对陌陌和YY两大直播平台构成真正的威胁,而不再只是短视频的补充商业。
剩下的选择中,快手唯一能做的似乎就是游戏了。
从整体生态和社区基调来看,快手用户确实非常适合一边看视频一边玩一些小游戏。 如果在游戏中设置一些充电点,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营业额。 在这方面,腾讯可以给快手很多启发。 据介绍,快手旗下的独立应用快手小游戏已经相当庞大。
4。结论
除了上述三个平台外,腾讯也在4月初正式复活了微视,声称可以接入千万级音乐库,“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朱世宇在《第二名决定你长期的高度》一文中提到:“一个高水平的第二名不仅带来第一名持续的危机感,也给球队带来更长远的危机感。”行业带来的集体收益是最大的,比如:快递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五家公司各占十几分,而且势均力敌,这是一个没有真正第一名的行业,大家都是第二。手机行业也是如此,所谓的第一都是局部的、阶段性的。第二的强势让第一也不敢放松。这几年的发展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一直引人注目,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行业规模不断增长,但成本不断下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2018年春节过后,短视频行业的审视突然增多,各平台和MCN机构的商业化进程也开始加速。 当用户红利完全消失后,留给新平台的机会就不复存在了。 今年短视频之争将更加正面,补贴减少,各家公司的商业化模式也逐渐清晰,但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将始终保持。
从长远来看,基于相似的发展路径和市场生态,我判断短视频市场的最终格局将类似于长视频市场(友爱腾)、快手、抖音和美拍,包括腾讯的微视和新推出的短视频市场。 by Yia 总会有3-5家像波波视频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持续竞争,形成差异化的生态系统。 一个在下降,一个在上升,但最终的结果很难说。
#专栏作家#
刘胖胖,微信公众号:胖子的世界。 我从2011年开始有两年O2O创业实践经验,现在从事互联网金融社区的产品。 我长期观察互联网产品,对商业模式和实际案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