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张脸,真的是越来越值钱了。”
张涛坐在地铁站出口的台阶上,翻着手机上不断弹出的刷脸支付消息,不禁感叹道。
繁华的中关村地铁站是张涛的“战场”。 他想说服行人和沿街的小商店推广使用他的POS机。 然而,在路边摊都用二维码的时代,他的工作很艰难。
世界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间抛弃你的时候,你连再见都不会说。 你可能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落后了。
张涛自嘲自己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他可能不知道,扫描二维码支付可能很快就会成为过去。
2018年12月,支付宝推出刷脸支付设备“蜻蜓”,拉开了刷脸技术正式商用的序幕。 三个月后,微信推出了类似产品“青蛙”。 巨头们挥舞无限支票,冲进刷脸支付新赛道。
一只“蜻蜓”,一只“青蛙”,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到这个战场硝烟滚滚。
新支付革命,代理商率先入局
刷脸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毕竟,从夫妻店到大型超市,收银台仍然以二维码为主。
然而,刷脸支付的渠道战已经悄然打响。 目前,两大巨头主要通过加盟代理商争夺市场:支付宝或微信授权服务商,服务商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代理商。
“新事物推出之前,最重要的是渠道建设。” 迈克科技负责人脸识别业务推广的季海林告诉《电商在线》。
现在,无论你搜索“刷脸支付”,还是打开社交平台,都能看到人脸识别设备投资、加盟的广告。 条款也十分诱人:“万亿级市场”、“趋势项目,抓住机遇,成就未来”。
《电商在线》了解到,目前支付宝和微信人脸识别设备的官方报价分别为1699元和2200元。 如果代理商加入服务商,最低价格1499、2000元即可拿走机器,而且是免费的。 需要数量限制。
提机代理商只要成功装机,就会获得官方补贴。 蜻蜓最高奖励1200元/台,青蛙最高奖励1500元/台。
除了官方补贴之外,更大的利润点来自缴费率返利。 按照官方最低费率为0.2%,代理商可在0.2%-0.6%范围内调整。 季海林给“电商在线”算了一笔账。 如果商户每天的营业额为5000元,协议费率为0.4%,那么只要代理商能开发500个商户,那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80万。
此外,硬件设备可以接入商家广告,这也可以成为代理商的收入来源。
事实上,市场上会有省级、市级、区级等分级代理模式。 代理级别越高,利润分享比例越高。 但仔细算了一下,各个服务商给予代理商的折扣都差不多。 代理费越低,分成佣金就越高; 如果代理费较高,则佣金分成佣金会相应较低。
谁在充当代理人? 季海林表示,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一直在支付行业做代理商的人。 从POS机、二维码到人脸识别,他们都有现成的商户资源,很容易推广。 但现在行业外有很多人试图涉足,而且补贴数额巨大,谁都不想错过这一波机会。
“烧钱”铺路,似乎是互联网行业新事物问世时的必然之路。 从二维码支付开始,每当巨头想要推广新的支付设备时,都会提供大量补贴。 越早进入,赚的钱就越多。 你得到的越多。
在季海林看来,刷脸支付市场仅渗透到部分一二线城市,仍处于早期阶段。 代理商只要努力,基本上就能赚钱。
130亿补贴,巨头之战
代理商蜂拥而至的背后,其实是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之间的补贴大战。
今年4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支付宝开放日物联网专场”上,时任支付宝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遥坦言,未来三年将投入30亿补贴刷脸支付,补贴大战正式拉开。 序幕。
目前,微信尚未正式披露补贴金额,但《电商在线》从多家服务商处获悉,微信补贴达到100亿。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透露,银联也在积极布局刷脸支付,但目前尚未落实具体措施。
巨头们正挥舞着130亿元人民币的支票来培育市场。 一方面,他们为激烈的竞争提供物资。 另一方面,它们也是拓展新赛道的尝试。
有人说,这是第四次无现金支付革命。 前三者分别是:POS机、NFC和二维码支付。
前三次支付仍然需要“媒介”作为入口,但这一次,不需要外部“媒介”。 只需刷一下脸即可。 在这场创新支付革命中,刷脸支付势必成为一种新的移动支付方式,因此这自然是一个新的流量入口。 谁获得入口就获得流量,谁获得流量就获得天下。
在世人面前,豪门自然不惜誓死一战。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志在接受《电商在线》采访时表示,刷脸支付延续了二维码支付领域两大巨头的较量。 与二维码支付相比,刷脸支付更接近“无接触支付”,消费者体验更好。
“从安全角度来说,刷脸支付采用的是生物识别,而二维码支付则需要手机为媒介,生物识别更加安全,消费者无需用手或手机即可支付,体验更好。”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并结合刷脸客户显示屏提供一些增值服务。” 黄大志说道。
但移动支付行业面临的天花板,已经是悬在支付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Q1至2019年Q1,线下二维码支付交易和移动智能终端NFC交易增速开始放缓。
但不可否认的是,移动支付仍然是一大块蛋糕。 2019年上半年,移动支付交易笔数434.24亿笔,金额166.08万亿元。
在移动支付广阔的市场中,技术自然成为保持增长的突破口。 新兴支付方式之争不仅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还关系到未来行业标准的制定。
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其中提到“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的安全应用,建设以人脸特征作为路由标识符的网络”金融机构的“转账清算模式”,也为刷脸支付的顶层设计打开了道路。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9年Q1支付宝和微信占据移动支付交易份额92.65%。 作为移动支付浪潮中最重要的进入者和推动者,两家公司都在积极推动这种刷脸支付。 革命既是必要性,也是责任。
在黄大志看来,两家机构在刷脸支付市场上各有优势。 支付宝在刷脸支付方面布局较早,从2018年底开始。同时,依托电商,支付宝拥有较为完善的商户体系。 服务体系更注重安全性,微信的优势在于用户活跃率较高。
“从经纪人的选择来看,基本上是50对50的分配。” 季海林说道。
补贴是一场持久战
刷脸支付的时代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巨头们已经摩拳擦掌,线下代理商和商家也已经处于天平的两端。
支付宝收五福的火爆场景还历历在目。 从对移动支付的质疑到二维码支付的广泛使用,用了大约5年的时间。 不过,随着5G的落地以及技术的日新月异,刷脸支付的普及相信会比二维码更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渠道开拓和用户教育绝非易事。
浙江一家支付公司的客户经理表示,他们公司的主营业务是POS机业务。 刷脸支付兴起后,总行决定也关注这项业务。 但两个月后,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我们在全国有3000多名客户经理,两个月安装的设备总量才几百台。”
“很多商家没有需求。” 经纪人马曦表示,很多商户已经有了二维码支付,“没必要花钱再买一个刷脸设备”。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商户不愿意支付购买支付设备的成本。 以前纸质二维码和亚克力二维码的成本比较低,基本不超过10元。 即使商家知道面部识别支付相关硬件有很多好处,但面对更高的价格,他们也不会轻易接受。 同时,较小尺寸的二维码允许商家同时放置两个。 但如果同时准备两个与人脸识别支付相关的硬件,则会占用较大的空间,成本也会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不少用户仍然坚持使用手机支付。
“现在手机就像人的一个器官,基本不需要刷脸支付。” 马熙说道。
黄大志坦言,市场上商户和消费者的接受度,即消费者教育问题,是目前刷脸支付推广的重要门槛。
例如,微信的“青蛙”仍然是第一代产品。 “经常出现逆光,识别不清楚。 如果你尝试刷十次,就会失败三两次。” 《商务在线》称。
因此,补贴不能停止。 如今,消费者使用刷脸支付的“随机豁免”力度非常大,商家也会提供不少折扣。
“此前餐饮商户二维码支付的费率折扣已开始转为刷脸支付。” 季海林说道。
人脸识别支付的应用场景也存在诸多不便。 在游泳池、加油站等手机操作不方便的消费场景,刷脸支付确实可以发挥作用。 但在一些线下水果店或小餐馆等,刷脸支付还不够流畅和便捷。
就在本月初,一款名为“ZAO”的应用程序火了。 其AI换脸功能引发朋友圈评论热潮,同时也引发了一波关于刷脸支付安全性的讨论热潮。
对此,蚂蚁金服相关人士表示,“刷脸支付”采用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 在人脸识别之前,还会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为人脸。 由照片、视频或软件模拟生成,可以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造成的身份盗用。
事实上,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一场关于安全的“攻防战”。 攻击者会发现漏洞,然后防御者会堵住漏洞。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防御墙变得越来越坚固。
8月中旬,张涛与上海一家人脸识别支付服务商签约。 他打算趁着这股新鲜劲回到家乡河南跑市场。 算上5万元的代理费和每月2万元的人工成本,只要发展100个商户就基本可以覆盖成本。
“我不确定这个市场什么时候开放,但我绝对不会亏钱。”张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