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最初作为电子商务的辅助功能出现,如今已发展成为业务形态多元化的互联网金融底层分支,为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有效保障。
从定义上看,第三方支付是指具有一定实力和信用保证的第三方独立机构,与各大银行签约,为买卖双方搭建交易支持平台,为其提供增信服务。 具体来说,就是在直接支付环节增加一个中介平台。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时,买方购买商品并支付货款不是直接给卖方而是给平台,平台通知卖方发货; 而买家收到货后,平台会通知付款,然后将货款转入卖家账户。
由于银行控制存款、贷款和支付端口,第三方支付也必须依赖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因此对其不构成竞争或威胁。 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与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有很大不同。
一、发展定位
第三方支付与银行支付业务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发展定位。
第三方支付是横向定位的。 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可以整合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用户只需一个账户即可实现所有传统金融支付机构提供的基本功能。 在定位上,它利用了互联网标准化、规模化的特点。
银行支付业务垂直定位。 行业竞争和壁垒阻碍银行跨竞争对手整合。 加之金融服务功能长期同质化,银行无法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更倾向于支持自身的服务体系,而不是跨境整合。
2、产品特点
第三方支付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 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本身不具备提供金融服务的资质,无法纵向渗透,只能通过用户群体的扩大和支付场景的渗透来实现扩张和发展。 因此,更倾向于利用便利性来帮助用户尽快完成支付行为。 如今,第三方支付已不再局限于支付服务。 一些便利人们生活的信息服务也成为丰富其支付产品线的重要方向。
银行支付业务是一种金融产品。 由于用户资金分布在不同账户,银行支付产品无法整合跨行资源,无法弥补其在便捷性方面的劣势。 因此,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可以被视为一种资产管理工具,旨在整合其所有产品和服务。
三、发展趋势
未来,第三方支付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在现有支付业务的基础上,实现对金融行业的垂直渗透和突破。 随着互联网银行的出现,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断向金融领域拓展。 对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服务机构来说,除了发展场景化支付金融外,还可能通过收购或新设等方式设立新的支付公司,从而实现向支付行业的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