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支付,网络支付“国家队”来了,央行要切断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的“直通车”。

2024-02-15
来源:网络整理

经济观察报记者 李以安 近日,一则有关央行拟牵头建立网上支付统一清算平台(以下简称“网联”)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今年4月,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央行等14部委联合印发《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整治方案》)。 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直连问题也成为监管重点。

事实上,《整顿方案》发布后,抱着切断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直接联系的初衷,央行监管下的支付清算协会开始牵头成立银行与第三方机构之间建立“网络联盟”作为清算机构,实现清算转换功能。

对互联网连接的困惑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坦言,设立这个(网)平台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将支付宝、微信等数据交易明细不在央行监控范围内的平台全面纳入央行监管范围。监管体系。

“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模式很像一个‘资金池’,内部资金流向只有支付宝自己知道。无论是转账、线上购物还是线下扫码,页面上只显示支付宝(中国)网络”。银行对账单。科技有限公司或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当然,其他采用直连模式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表示,“无论支付机构监管多么严格,只要系统不纳入可见监管范围,反洗钱就不是一个透明领域。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长期来看监管是不可接受的。”

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的实施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一位接近央行支付结算部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根据央行今年6月正式发布的《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转让银行卡清算牌照需要拥有自有品牌和发卡。 清算机构对于自有品牌的银行卡交易表示,“如果监管出面,银联很可能会授权给,但未来Visa和万事达是否会授权其实很难说。银联已经拥有海量卡了”资源,Visa万事达卡也看中了。从零开始建立一个网络协会并不容易。”

该人士坦言,“网联”计划经历了央行、支付宝、财付通、各大支付机构以及行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博弈,“但只有基本共识,即市场需要一个独立的机构”。接口将连接第三方支付和银行。至于系统如何准备、股东结构如何设置、如何运营等细节,目前还没有确定。”

显然,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分配是“网络联盟”计划能否实施的关键。

此前有媒体透露,互联网平台将设立“三地三中心”或“两地两中心”,即设立两到三个分处理中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在北京建设主中心。 该主中心可以同时监控多个分处理中心的数据,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通过接入这些分处理中心来接入网络平台。 “三地三中心”是指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三个分处理中心,“两地两中心”是指在上海、深圳设立两个分处理中心。 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有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 如果建成“两地两中心”,这两个中心很有可能被两大实力巨头拿下。 如果是“三地三中心”,会有更多机构参与。

无论选择上述哪种方案,规则的话语权仍然主要掌握在支付宝和财付通手中。

“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肯定不会愿意将系统接口接入支付宝或财付通准备的系统。” 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副总裁表示,如果由支付宝和财付通共建,中立性值得怀疑。 “在支付清算协会里,无论组织规模大小,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至少目前来看,这个方案还没有平衡各方利益。”

银联VS网联

作为“互联网联盟”计划的牵头者,支付清算协会面临的困难或许还不止于此。

互联网的筹建在技术、资金、人才储备方面要求非常高的标准。 因此,利用支付宝和财付通的系统是支付清算协会的计划之一。

此外,不可避免的是,从业务结构来看,网联的功能与银联非常相似。

2002年,为解决全国银行卡通用化问题,央行牵头成立中国银联。 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18个城市的地方“金卡”中心均划归中国银联。 运营。

上述接近央行的人士坦言,筹备成立互联网联盟其实也存在重复投资的担忧。 “不过,不管支付宝和银联之间的争议如何,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支付宝已经承担了实际意义上最大的在线支付清算功能,从交易笔数来看,支付宝已经超越了银联,让支付宝可以打这个主意接入银联系统还没有商议,但支付宝基本不可能接受。” 上述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某种程度上,银联也希望能够承接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之间的转账工作。但银联却一直被批评为央行的‘亲生儿子’,且与支付宝等行业巨头纠葛较深,相关工作难以推进。支付清算协会是中立机构,其牵头另设机构也在情理之中。”

与中国银联成立之初相比,银联筹备成立时,央行牵头成立了银联筹备委员会等部门负责相关工作。 最终由88家银行联合发起成立。 每个金融机构无论规模大小,在最终的股权结构中都拥有股权。 比例非常接近。

然而,目前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机构都是私营的。 虽然业务层面受到央行监管,但网联的设立和运营纯粹是市场行为,央行无法强行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六个月,支付行业出现了不小的动荡。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牌照到期换证时,换证名单尚未出炉,央行对银联商务、通联支付进行了重罚; 另一方面,创新开放加速,二维码支付回归的消息得到证实。 “总体来说,今年绝对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大年,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也在收紧。”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但监管收紧并不意味着消灭创新。比如二维码支付通过市场检验后,只要明确相应的监管标准就可以放开”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