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监管,反洗钱监管持续收紧,年内16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被罚款

2024-02-15
来源:网络整理

第三方支付监管_什么叫三方监管账户_三方监管账户

华夏时报记者付乐然学东北京报道

日前,央行发布的罚单显示,易通金服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通金服”)因违反相关规定被警告并处以罚款。

总体来看,今年共有23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罚款。 其中,16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因反洗钱被罚款,多名风控及合规管理人员也被罚款。

“监管力度正在持续加大反洗钱力度。” 博通咨询高级分析师王鹏博10月12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正式生效预计未来此类处罚的比例将逐步提高,也将成为支付机构受到处罚的主要原因。

“反洗钱不力”仍是重灾区

具体来说,易通金融此次罚款涉及的违法行为包括违反清算管理规定、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 央行对其给予警告并罚款286万元。

同时,时任易通金融服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合规与风控部负责人、合规与风控部总监张志新因上述违法行为负有责任,受到警告和警告罚款9.5万元。

“这次处罚有两个特点,一是双重处罚,对当时的风控负责人进行处罚。二是从违规行为来看,违反清算管理规定、与不明身份客户进行交易等行为可能相对严重。”性质不同,情节严重,所以处罚金额比较大。” 王鹏博说道。

简单理解,“双罚制”就是对机构和相关负责人进行双倍处罚。 这也是近年来支付行业的常态。 不久前,某机构相关负责人也收到了罚款。 例如,今年8月,新联支付被处以100万元罚款。 因违反机构管理规定等七项违法行为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0.5元,罚款264万元。 同时,新联支付两名相关责任人被罚款。

“双重处罚制度已经成为行业罚款的常态。” 在王鹏博看来,2023年支付机构开出的罚款有三个特点。 首先,今年以来,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几乎全部采用“双罚制”。 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罚情况进行了实名通报。 二是处罚种类和场景范围不断扩大,向支付全流程合规监管深入发展。 合规要求已经渗透到整个支付业务流程。 三是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仍面临严格监管。 今年第二个工作日,支付行业收到了今年第一张罚单。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3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罚款,11家机构被“双倍罚款”,多名风控合规管理人员被罚款。 与去年同期相比,罚款数量减少,但罚款金额明显增加。

支付行业严格监管持续。 业内人士表示,反洗钱和商户管理仍将是四季度支付行业处罚的“重灾区”。 近两年央行开出的罚单,不少都与“反洗钱”有关。

例如,今年2月,福临门支付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元,并罚款504万元; 7月,凯电宝河南分公司因违反专项协议被罚款504万元。 根据商户管理规定和不明身份客户违规交易,哈尔滨华通支付被罚款1984万元; 8月,哈尔滨华通支付因未按要求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罚款21万元。

更严格的监管

事实上,近年来央行不断加大反洗钱监管力度。 2021年6月1日,央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细化违法行为分类,提高违法罚款数额。惩罚。 2021年8月1日,《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正式纳入非银行支付适用范围内的机构。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依靠收费作为利润来源。 他们的业务模式单一,很难获得优质客户。 尤其是互联网平台下的支付机构,服务对象多为小微商户或个体户。 他们面临着覆盖范围大、商户经营分散的问题。 线下商户的真实性和审核成本一直困扰着支付机构。 。

此外,我国反洗钱还面临欺诈案件高发、“对标平台”日益隐蔽、非法跨境资金支付结算等突出问题。

“监管思路正在从关注违法所得的数量和规模延伸到关注违法行为的性质。罚款金额越大,可能意味着违法行为的性质越严重。” 王蓬博指出,未来监管政策仍将更加严格,银行和支付机构应继续加强监管。 我们高度重视反洗钱等合规工作,从了解相关法律、储备合规人才、建设自身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提前做好相关工作。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顾问苏晓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支付行业违规原因主要包括合规体系不完善、特约商户管理遗漏等。 未来机构需要重点关注反洗钱和商户管理。 、条码支付等重点领域,结合当前最新合规情况加强研判。

在合规建设方面,苏晓锐建议,首先要提高合规意识,建立合规基本制度,畅通跨部门协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是强化风险管控水平,灵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合规工作效率。 最后,要及时调整策略,加大商户检查等工作力度,防范外部风险蔓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