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现状与目标——十六大报告相关阐述

2025-05-31
来源:万象资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齐心协力下,我们成功达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个阶段目标,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在总体上跨入了小康。这一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辉煌胜利,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树立了新的历史里程碑。

中国城乡小康建设网站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正处在并且将持续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实现的小康生活仍然是低标准、不全面、发展极度不平衡的,而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我国的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尚需持续努力;城乡之间的经济结构差异尚未消除,地区间的差距还在扩大,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人口总数持续增长,老龄化趋势加剧,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挑战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愈发尖锐;同时,我们还需应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带来的压力;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在多个方面仍需完善;在民主法制建设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综观全局,在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对于我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必须牢牢把握且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关键战略机遇时期。依据十五大所确立的至二零一零年、建党百年以及新中国成立百年的宏伟发展蓝图,我们将在本世纪的最初二十年,集中所有资源,全力推进一个惠及十几亿人民的更高标准的小康社会建设,力求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文化事业更加兴盛、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这是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阶段战略目标的必经环节,承前启后,同时也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拓宽对外开放视野的关键时期。通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有望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的双重目标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到2020年将力争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将显著提升。工业化进程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经济体系将更具活力和开放性。同时,城镇人口比例将大幅上升,而工农、城乡以及地区间的差距扩大趋势也将逐步得到扭转。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就业机会充足,家庭财富普遍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_中国城乡小康建设网站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成熟,法制体系更加健全,依法治国的根本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了真正的尊重与维护。基层民主建设更加完善,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生活幸福安宁。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架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体系、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民众得以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文盲现象得到消除。构建了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这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迈向生产进步、生活富足、生态优美的文明发展轨迹。

此次大会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代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进步,是与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目标,既契合我国国情,又顺应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深得民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深化改革,拓展开放新格局,并在各项工作中采取创新措施。各地各部门需立足实际,实施切实可行的办法,全力达成这一目标。具备条件的地区有望加速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率先初步实现现代化。无疑,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我国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人民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幸福美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将进一步凸显。(未完待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