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航空新闻》发表的第一篇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书航》12月23日在北京出版
在微信7.0.10正式版中,您可以使用表情来回复朋友圈。
总统的朋友圈立刻就充斥着求表情的帖子。
尴尬的是,总统并没有很多微信联系人的共同好友,所以很多求表情的帖子在总统看来只是单口喜剧,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为了避免信息过载,总统很少使用朋友圈,但他多少能理解别人对这个表情功能的兴奋。
但在这里,总统想问一个问题:这是你“最”需要的微信新功能吗?
总裁觉得这次更新还是没有什么应该增加的功能,但是增加了很多暂时无法使用的功能。
看来有同样感觉的人还不少。 比如我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说“有些功能是为了让产品经理获得存在感”。
对于总统来说,微信7.0.10中添加的许多功能并不是严格需要的。
此刻,正在用电脑在浏览器里写公众号文章的社长看着屏幕一角闪烁的微信电脑版窗口,简直想哭。
痛点一:聊天记录管理
说起微信还没有添加哪些功能是总统急需的,首先就是快速批量管理聊天记录。
这包括,在手机第一屏的聊天列表中,可以选择多个对话,将它们一起删除; 还包括批量删除、转发、多选消息后收藏等功能,并可传输至PC机进行操作。
手机屏幕太小。 如果不小心刷了一下,刚刚选中的几十条消息就会被取消选中,操作起来非常痛苦。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宁愿不清理数以万计的未读消息——因为太麻烦了。 有不读书强迫症的总统,再麻烦也只能含泪手动打开。
在电脑版微信中,可以用鼠标圈选聊天记录,然后右键进行多选,比手机上更方便,减少误操作。
但疯狂的是,在电脑上修剪的聊天记录不会同步回手机上……你必须在手机上单独整理聊天记录。
因此,总统不得不使用可以将手机屏幕投影到电脑上的第三方工具——因为使用的手机不是三星、华为或联想手机,它本身没有投影功能。
这样就可以使用熟悉的鼠标来选择信息,减少误操作和酸手的概率(但这个工具不能用键盘控制)。
以前总统记得有一篇文章说,长期清除微信未读消息的人和一直清除微信未读消息的人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性格,所以他画了一个漫画,让大家拍一张座位。
总裁认为,这与微信的产品设计有很大关系。 清理未读邮件的繁琐过程,骤然改变了很多人原有的行为习惯。
痛点二:聊天记录备份
总统使用微信的另一个巨大痛点是聊天记录的备份和迁移。
微信对于聊天记录导出的态度最初是相当消极的,尤其是在PC和手机之间的同步方面。 从那时起,微信就非常缓慢地开放了以下方式:
但 Next Door 总是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备份方法,无需担心隐私问题:导出到后缀为 .bak 的单个文件。
它不需要使用用于原始备份的同一台计算机。 它还可以轻松地将文件传输到移动硬盘、云盘等更方便的地方,而不占用您电脑上的存储空间。
微信曾表示,因为重视隐私,所以故意不做服务器端同步。 这句话说出来,可能会让隔壁的人感觉膝盖中了一箭; 或者可能会让喜欢使用它的“孩子”感到不舒服。
事实上,鉴于:
目前有很多带有消息和私信功能的应用,支持全平台消息同步,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信息泄露事故。 无论微信是否提供跨平台同步,它也必须执行审核和安全管理消息的任务。 主要责任,
所以隐私论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也有消息称,微信团队认为“移动端是未来互联网的主战场,PC端只是它的附属物”,因此PC端和移动端之间不会有同步。
——我不认为微信会因为不推广某些用途,而刻意把应该擅长的功能弄得很难用吧?
但不揣测动机,只看实际效果,PC版微信至今仍未摆脱手机版“附庸”的地位。
在电脑上登录微信后,聊天记录仍然可以不同步; 手机仍然可以完全控制和监控电脑(注销帐户、锁定窗口、检查登录状态等),但反之则不行。
接下来是让总统心碎的第三点——
痛点三:无法单独登录电脑
这个痛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我用的是电脑微信,因为我不能用手机,所以你让我扫描二维码进行身份验证!”
如果您的手机暂时无法使用,想暂时使用电脑版或网页版登录微信,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以前自己的设备可以做,现在却要借别人的手机。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莫名其妙地被限制登录:
微信将部分网页应用视为电脑环境,这意味着即使你只有手机,需要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网址登录公众号后台,也无法绕过需要扫描二维码的页面。
过去几个月,在少数需要手机二次确认登录的情况下,可以截取二维码,使用“扫一扫”=“选择相册中的二维码”进行登录。这个“漏洞”现在正在被逐步“堵塞”。 如果您身边没有电脑,则需要第二部手机来扫描二维码。
如果你问为什么电脑版微信不能单独登录,最常见的答案是出于安全原因。
如今,微信也在开发手表、汽车等其他终端的版本。 每个终端都有自己的特点。 交互界面甚至可以改造成隐形版本,采用纯语音操作。
此时,说PC端单点登录不安全似乎有些偏执——因为其他终端的安全性可能更低。
至少,配备生物识别功能的PC或带有ID的Mac具有微软和苹果官方认可的安全性。 微信是否可以开放互联网,考虑让这些设备不依赖手机而开放登录?
痛点4:很多功能缺失
目前电脑版的微信,
例如,如果你不想用手机看账单,也不想截长长长长的截图,你可以向微信支付申请格式化账单。
但做了一次之后,近三个月的账单就会发到你的邮箱里……
“我要一直刷微信查看我的账号,我和电脑、鼠标有仇吗?”
所以,当然,本次更新引入的朋友圈表情功能自然是手机版独有的。 ——电脑版连朋友圈都没有。 哪里可以给你添加表情包?
有一段时间,Mac版微信公众号详情页看不到点赞(即现在“正在查看”),看不到评论,也没有评论框。
即使是微信中嵌入的浏览器,其行为也像微信之外的浏览器一样。 我不知道是内核的问题还是用户的问题——这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不到半年就得到解决。 在其他很多地方,电脑版微信相比手机版还处于“禁用”状态。
你可能会说手机版微信有朋友圈,因为我们几乎可以在手机上做任何事情,但电脑主要是所谓的生产力工具,所以没有必要创建一个朋友圈供你在工作中钓鱼。
那么华为等厂商的iPad、平板,现在恐怕别人都不知道,它们能跑、能生产力、能大屏适配、能多任务,那么为什么iPad版微信有呢?所有应该有的朋友圈? 你不再有生产力了吗?
这种将PC视为功能减少的“阉割版”的做法,在几年前移动互联网概念刚出现时可能就具有“前瞻性”。 但现在,大大小小的屏幕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统变得越来越集成,区分什么设备用于什么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微信会听我们的意见吗?
微信是中国互联网上霸主地位的“超级应用”。 它基本上是中国人在线社交的代名词。 微信团队对于自己的发展节奏有自己的考量,即使“每天有一亿人教我如何做产品”也不为所动。
但有一些功能是每个人都期望的。 即使是“教张小龙使用微信”的一亿人中,也有大约八千万人会有同样的感觉。
不听任何建议真的合适吗?
如果采纳用户的每一条建议都会让微信变得臃肿和复杂,那么也请去掉一些“产品经理获得存在感”的功能,比如扫描识别物体——识别后就打不开淘宝、Pin 。 很多客户。
——据说这个功能花了两年时间来打磨!
前两天有一篇关于腾讯的文章。 发布后,多处很快被删除。 那篇文章主要讲了腾讯近期团队建设的一些问题。
但最大的一点是,独立于广州的微信团队有一种区别于腾讯其他业务集团的“自立”感。
我们绝对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属实内幕消息。 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假设,你会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能够符合用户观察到的微信现状。 就像大陆漂移仍然是一个假说,但却可以很好地解释很多现象,以至于被写入了地理教科书。
这个微信“山论”说,一些适用于腾讯其他部门的策略很难及时传输到微信。 微信与其他业务部门接触不多,也没有与其他部门共享很多资源。
比如,随着看店和企鹅的整合,几乎把腾讯其他部门的所有内容产品都集中到了一起——除了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慢慢“看看”,慢慢打开一些新的入口,这些入口都还在微信内部。 讲了很多年的付费阅读功能还没见到。
腾讯PCG唯一的内容平台企鹅据说可以管理微信看看的分发。 微视、QQ看店、天天快报的不同后端现已合并。 但微信公众号后台仍然独立运行,企鹅账号可以同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但反之则不行。
回顾2019年,微信主程序平均每两个月发布一次重大更新,速度比其他一些常用应用慢很多。
除了微信,腾讯在2019年马不停蹄地打造了Echo、青聊、猫屋、友记等多种社交产品,并重启了或匿名、或实名、或基于兴趣的“好友”。 深圳的赛马与广州的佛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它不听……也不全是坏事
但就微信的具体情况而言,“山说”假说并不是唯一的。 还存在其他解释。 找到一些对微信团队更友好的逻辑,也能贴合一些实际情况。
从另一个角度,我可以说:为什么微信更新这么慢? 因为微信有十亿人使用,跨所有平台,所以每次更新都要调试兼容性,测试服务器,谨慎行事;
为什么公众号变现这么难? 这并不完全是产品神秘性的问题。 我们必须考虑到微信和苹果应用程序是相互制约的,所以一些备受期待的功能因为苹果而一直无法实现; 等等。
一切都可以用积极或消极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你做的事情多了,积极主动了,充其量就是积极主动,善于尝试。 在最坏的情况下,他是侵略性和猖獗的。
相反,如果只是像微信那样进行小范围的微调,可以说是保守,但也可以说没有犯任何错误。
要做一个好的产品,有两个方法:一是永远做正确的事,二是尽量不做错事。 事实上,永远不做错事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点必须承认。
比如支付宝做社交的时候,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当然是一个鲁莽之举。 但当他们第一次开始尝试社交时,一切都有意义了。 人们也相信支付宝终于能拿出一个好的社交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人们会奖励那些做了很多事情、看起来做了很多事情、而且看起来并不闲着的人。 但其实想要维持现有的良好局面而不受到影响,也是一种能力。 而这种能力,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人称赞的。
写在最后
有些人可能受不了“你能行,你能行”的刺激,于是自己做社交(比如聊天宝),希望通过改善这些痛点来抢夺微信用户。 结果一切都是徒劳。
就连腾讯自己的试水尝试,甚至微信试图通过灰度“圈子”测试,重新打造朋友圈之外的另一个社交领域,至今都没有成功。
总统觉得,如果要预测微信的未来,以及微信如此“特立独行”是对还是错,我们必须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如果微信不在腾讯的生态圈内,或者微信支付、小程序、小游戏等不在微信的体系内,它们是不是注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微信最初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从微信到微信的转换,微信团队为何获胜? 如果一定是外部产品,那为什么不做原团队的“儿子”呢? 未来下一个取代微信的产品难道不是来自微信团队内部吗? 当时还有很多用户的人人网希望将用户转移到一个独立的私人消息应用程序上。 为什么失败了? 为什么需要收购一个从未生产过的标杆产品? 如果未来10-20年大家仍然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带有触摸屏的联网设备,微信会被其他东西取代吗? 如果切换到其他设备怎么办?
在这些问题能够一一得到可靠答案之前,我们只能接受微信的安排——如果它不打算修改电脑版,我们也只能凑合着。
过去几年手机的普及并没有导致PC市场的彻底消亡。 相反,PC的份额在二合一等形式出现后仍在缓慢上升。
不过,如果微信把电脑版做得更好的话,至少可以独立登录、导出聊天记录等,不知道我们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这是《航空新闻》发表的第一篇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