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学生家长退出家长群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们对此事纷纷发表了看法。 整理网友评论后发现,网友讨论的话题并不是退群本身,而是家长退群背后反映出来的有关中国教育体制和制度的问题。 网友们的讨论点集中在“家长群真的能帮助家长教育孩子吗?” “如何区分家校混校的界限”“家长团体已经恶化”“是否有必要建立家长团体?” ETC。
1. 事件通信概述
据博雅大数据监测平台统计,2020年11月1日至11月25日监测期间,共有与家长退出家长群事件相关的文章/信息。 其中,微博文章、网络媒体文章、微信文章、论坛文章、其他文章5278篇,报刊文章304篇,视频275篇,博客文章144篇。
1. 传播趋势分析
总体而言,公众对“退出家长群”事件的关注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11月3日,“退出家长群”视频一经发布就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关注度持续上升。 11月10日,多省发布通知,停止家长帮忙批改作业,舆论再度升温。 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家校共育齐头并进》,被网站、APP转载,微博网友评论,将舆论推向高峰。 11月20日之后,舆论热度有所下降。
图1“退出家长群”事件趋势图。
2. 沟通渠道分析
从传播渠道占比来看,微博、微信、网络媒体平台是本次活动的主要传播平台,占比分别为26.73%、22.79%、21.36%; APP占比15.53%; 其他信息占比9.17%; 论坛占比3.91%; 其他通讯平台信息较少,占比不足1%。
图2 “退出家长群”事件沟通渠道比例 图3 舆情情绪分析
对于家长退出家长群事件,舆论情绪以中性为主,占73.07%,负面占24.54%。 正面舆论占2.39%。
图3.“退出家长群”事件舆情占比 图4.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除了与事件相关的“批改作业”、“家长”、“批改作业”、“批改作业”之外,“经纬度”指的是家的边界不清晰。 ——校内男女同校、“停课”、“紧急停课”、“家长纠正”,体现了各省对这一事件的重视。
图4 “退出家长群”事件关键词云图
二、媒体报道观点 1、只有家校共同教育,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表示,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无法完成培养孩子自身成才的使命。 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着力点。 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和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 归根结底,家庭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可。 还要求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
2、“家长退群”体现教学应试倾向严重
北京青年报评论称,家长群变成了作业群,这是“知识教育第一”、“成绩第一”的结果。 一方面,中小学应试教育倾向明显,重知识教育(智力教育),轻视其他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种做法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孩子放学后根本不记得作业,而是回家问父母。 其次,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批改作业的老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家长批改。 如何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第三,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 很多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 用不科学的方法辅导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还会引发亲子矛盾。
让家长深度参与学生的学习,不是“家校共育”,而是“家校共教”。 这不仅让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忽视了学习之外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也使得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与学校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不好。 紧张的。 家校合作必须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责任。 老师是老师,家长是家长。 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职,才能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决纠正中小学的应试倾向。 要破除当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问题,推动中小学办学实现“五育并举”。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转型,教师、家长和学生才能从应试教育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3、明确家校同校界限,防止家长退群事件再次发生
中国新闻网报道称,“家校同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几个文件和规定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转变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 11月10日 9月1日,杭州市教育局召开“家校共育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为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提出建议。 杭州市教育局一位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据介绍,杭州将研究整理坚决反对家长批改作业、要求家长到学校打扫卫生、要求家长看管学校活动等教育负面清单。 “学校永远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负责的主要责任方,家庭则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人的主要责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把握好家校同校的界限很重要。 心理专家李玫瑾也在微博公开表示,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是学校对学生家庭生活的侵入,逐渐将学生家庭变成了第二所学校。 这种趋势必须得到遏制。 储朝晖认为,可以专注于学业,但不能依靠家庭或学校绑架家庭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不能指望家长批改作业、帮助有学业问题的学生。 这是一个错误的定位。 “归根结底,家校共同教育主要是合作育人,而不是别的。家长和学校要明确各自的定位。”
4、“家长群”功能退化
《法治日报》发表文章称,在大多数受访者看来,家长群体应该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但它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压力群体”。 这种压力来自于“看似留给学生,实际上留给家长”的家庭作业或其他任务。 在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家长群中,老师直接批评了几位不批改孩子作业的家长:“标点符号全错了,作为家长,你对孩子不负责任,不检查”作业,什么事都想靠老师。” ?”
此言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 对于老师要求家长批改孩子作业的问题,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作为家长,有过批改作业的经历,主要是在小学。 李雷是成都一所私立中学的初中语文老师。 李雷坦言,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理”。 对于一些调皮的学生,她有时会感到无奈,会在家长群里发通知,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任务。 “更重要的是,通知一些一般性的要求,请家长关注孩子近期的学习状况。我不会要求家长回复‘已收到’。”
在幼儿园担任小班老师的李军也对家长们感触颇深。 刚入行时,她原本以为发一些上课照片可以让家长了解教学情况,但家长群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咨询群。 “有一次,晚上11点多了,我还在群里回复家长的问题,一两次就可以了,如果每个家长都这样,我怕连时间都没有了。”写教案。” 李俊说道。
中华网评论说,现在的家长群很多都是“阿谀奉承群”。 有些家长过于热情。 不说给老师批改作业,很多家长也都在忙着做打扫卫生、布置教室、食堂送饭等活儿。 但同样在30、40岁的年纪,有的父母生活很好,全职工作,有时间和精力,有的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学校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注。 而更多的父母已经面临着来自自己职场的足够压力和养家糊口的压力,更不用说有两个孩子同时上学的父母了。 但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得到同等的关注和重视。
5.建议正确使用父组
新华社评论说,成立“家长团”本身并没有错,不能因为存在矛盾和问题就否定“家长团”的作用。 家长群是提供方便、快捷的家校互动服务的媒介。 建立家长群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新动向,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的足迹。 建立家长小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父母责任的界限在哪里,如何防止越权? 事实上,国家早已明确了家校混校的主要方式和相关禁止事项。 2017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范》,提出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和谐合作关系,完善和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长学校,设立学校开放日,提高家长对学校治理的参与度。 ,形成育人合力。 201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禁止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严禁惩罚性作业被允许。 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加强面授讲解,及时反馈。
6、退出家长群不利于孩子教育
自媒体木子可可在评论中表示,对于这一切,我只想问这位退群的家长:“你退出家长群后,你孩子的成绩有进步吗?” 其实,别看这个孤僻的群体。 家长看似支持率很高,但实际上这些支持者只占“家长群体”的极小部分。
如果你用“这么多人支持我”来告诉自己“我在做正确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绝大多数愿意管孩子作业的家长根本没有时间去网上为退群的家长加油。
最重要的是,即便是少数挥舞旗帜、呐喊的网友,大部分也只是在网上凑热闹抱怨而已。 现实中,虽然他们可能不太愿意,但也会勉强配合学校监督孩子的作业。 不然为什么只喊“支持”却不退团?
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总喜欢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分给学校,比如“父母教人,学校教知识”。 我不会说“拒绝与老师合作”算不算“做人的好方法”。 我只想说,即使教育百分百是学校的责任,但孩子永远是你自己的孩子,对吗?
这只是说明你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错误的地方。 这只说明你的孩子在你和老师的对抗中错过了你的监督和陪伴。
三、网友评论 1、家长不要批改作业
网友@:要求家长纠正是不对的,但家长应该监督。 许多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不监督,孩子可能不会写,第二天老师也无能为力,也无法惩罚。 ,你不能战斗,你只能推理。 没有老师会天天跟你讲道理,所以你只能放弃这个孩子了。
网友@小木:老师批改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孩子们哪些知识点不认识或者哪些地方容易粗心,好吗? 家长都纠正了,都打了勾。 然后老师看着每一项的100分,感觉同学们都学会了,捂住耳朵偷消息吧!
2、“家校混校”的经纬度需精心规划
网友@民一银富了,国家富了:还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画出教师教学等工作的“经纬度”!
网友@比克爱大魔王:《人民日报》说对了一件事:家校教育的经纬度没有画好。 但学校应该画吗? 教育部门从上到下,谁能清楚地讲清楚这条线在哪里?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老师或家长身上呢? 当出现问题时,教育部门并不出面,只允许学校和家长自由摩擦。 这确实是管理部门的失职!
网友@也想冒险:希望出台政策,澄清各方观点。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行为。 今天的教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 学生表现不好,不能批评、管理、感动、惩罚。 现在的家长忙于工作,不得不做过去老师和学生的工作。 这一切都太难了!
3、呼吁解散母团
网友@娱乐场:我们以前没组的时候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吗?
网友@看不到我看不到我:老师是最想解散家长群的人。 确实,老师也有孩子,也是家长,老师也不想让家长难堪。 很多事情都是学校布置的。 学校请家长观看并转发。 投票并截图向学校群汇报。 学校要求家长签名、拍照……并发送给学校班主任群。 学校要求各班上交中秋小报、消防小报、文明小报……
网友@今天练瑜伽了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解散群,作业全部回学校布置。 我有事的时候就打了电话。 我小时候没有组。 我们不就是那些上了大学、开始工作的人吗?
4、减少形式主义,减轻教师负担
网友@阿太i:我们现在的老师大部分都是这样。 他们对每一件事都竭尽全力。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关键问题。 只是不要搞那么多形式主义。 给我们老师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认真地教导学生。
网友@↓↓↓综合症患者:让教育局摆脱花哨的形式主义,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让教师彻底回归课堂! 老师也不想这样!
网友@撤离的极光:别再形式主义了。 老师累了,其他行业也累了!
5. 厌恶家长赞扬教师的做法
网友@林悠悠性格眉毛:排队拍老师拍马屁……
网友@宫一:刚才同事说她孩子的数学老师生了娃,群里家长一直建议给老师送礼物。
网友@Mo小香西西:确实如此。 如果你不想拍照,别人就会拍。 如果你不张贴,你担心老师会注意到。 真烦人!
网友@JOJO的马甲:家长群官僚主义严重,一片混乱!
6、家长团体反映家长对孩子期望的提高
网友@鄂生圆圆:以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低,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关注程度也不一样。 所以现在家长、老师、孩子都很累,期望本身就会变成压力和工作量。 老师和家长想当店主是不可能的。
网友@纳兰明珠赛金花:以前班上有多少贫困生? 现在家长的期望有多高? 工作量确实大了很多,产生的矛盾只能理性沟通,家里和学校的同学才能共同进步!
网友@巴黎浪漫吗:以前没想到,现在期待很高!
网友@梅花落满终南山:因为以前的孩子不是太子。
四、总结与建议 1、规范家长群的使用范围
建立家长群的初衷是为了让家长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学校活动和作业情况,以便家长监督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达到家校共同教育的目标。 现在有些家长团体已经变质,偏离了成立家长团体的初衷。 学校建立家长群时,应规定家长群只能发布当天的课堂作业和一些重要公告。
2. 明确家校共同教育责任
孩子想要成为社会栋梁,必须德才兼备。 因此,他们不能仅仅依靠父母或老师。 他们必须在家里和学校一起工作。 孩子的学业教育由学校主导,德育教育由家长主导。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界限要明确,知识教育不能侵占德育时间。
3、转变教育观念
当代父母大多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首先想到的是老师不重视教育,或者孩子不上辅导班。 家长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课外辅导班。 家长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4、减少形式主义
一些学校以加强亲子关系为名,邀请家长来校园除雪,放学后帮助老师照顾孩子。 这些行为真的能拉近孩子和父母的距离吗? 孩子真的能学会照顾自己吗? 学校应减少形式主义,深入思考如何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有效增加亲子时间,避免增加家长的负担。
五、加强宣传,恢复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近年来,家长对孩子越来越关注,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上时不时出现与教师有关的负面信息,降低了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有关部门需要通过网络、报纸等手段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恢复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达到缓和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目的,减少师生矛盾的可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