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微信同学群建立以来,大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刚开始的几天,群里很热闹;
很快,很多人都选择“潜水”,不参与互动,也不退群,就像隐形人一样,很少出来讲几句话。
有人说,那是因为大家都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开始变得成熟稳重,话少了;
也有人说,是因为人们懂得说得太多会导致错误,所以不愿意、懒得说话;
还有人认为,那些不加入群聊、不愿离开群的人很令人抓狂。
其实,不进群聊天,也不离开课堂的人,往往都有这四种心态。
我不喜欢群聊,但又觉得退出群很不礼貌。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毕业多年后,突然有人趁机组了个同学群,第一反应是兴奋、喜悦;
因为你可以找到失散多年的同学,了解大家的近况,并与曾经有好印象但已失去联系的同学重新建立联系。
但有的人喜欢安静,渴望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加入群后,他们经常浏览群成员,找到自己想交往的同学,添加为好友,但并不参与任何群聊。
曹雪芹曾说过:“万两黄金易得,知己难求”。
了解群聊话题的人都知道,群聊中大部分话题比较笼统,多是一些生活、娱乐方面的“八卦”,大家叽叽喳喳、嬉笑怒骂,气氛十分热闹,很难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交流;
有些人认为这些“无意义”的话题太无趣,只想和亲密的朋友聊聊自己的想法、有趣的故事,尽力维持与这些人的友谊。
这种人通常比较有想法,不喜欢让不相干的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也不期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和话题,所以不喜欢群聊。
但他们又觉得贸然退群不太礼貌,于是便在群里当起了看客,不打扰别人,也不让别人打扰自己,安安静静地生活着。
我作为一名学生受到了诽谤,并且不确定我是否会被录取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同学群里,大家正在讨论聚会的事情,大家兴致勃勃地献计献策,策划着各种活动。
突然有人说,我们何不约一天一起回母校叙旧,甚至去看望我们的班主任呢!
这时有女同学说,她可能不那么想见到班主任;
在几名同学的询问下,这名女学生回忆起老师对她说过的那些严厉的话,至今仍萦绕在她耳边。
没想到,却有几位同学指责她,称:
“都过去这么久了,你怎么还记得?”
“老师也有缺点。没必要对他们怀恨在心。”
“长大以后,你要心胸开阔一些!”
她无助而沮丧地意识到,根本没有人能体会她的感受,而且大家似乎都对她“破坏了聚会的气氛”感到恼火,所以她不再说话了。
有人曾说过:
没有人能看到一个人一生中下过的所有雪,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度过冬天。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忍受的痛”,善意而严肃的批评和恶意的谩骂侮辱是两码事。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只有站在一个人的立场上、像他一样行事,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女同学在群里提到这件事,不指望大家能感同身受,但至少能表现出基本的尊重;
郭德纲说道:
“远离那些不了解情况就劝你大度的人。因为当他们遭雷击时,你也会受到牵连。”
有些人不懂道理,凭着自己浅薄的人生阅历,就肆意地指责别人,本身素质就不高,这种虚伪、脆弱的同学情谊,根本不值得珍惜。
不参加群聊,甚至退出群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