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汇”微信小程序的特性,你知道吗?

2024-03-08
来源:网络整理

前段时间读完了雨果奖获奖短篇小说《北京折叠》。 非常有趣的是,最近像MBAT这样的巨头也选择将自己的应用折叠成APP。 这些应用程序被腾讯和阿里巴巴称为“小程序”,被百度称为“直达账户”,被小米称为“直达服务”。

拿着金钥匙的小程序还没展现出全貌,就已经成为了开发界的头条新闻。 有人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也有人视其为神,投入怀抱。 那些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不管适不适合,先趁着这股人气吸引眼球,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俗话说:“不登高山,不知天有多高;不至深溪,不知地有多厚”。 我怕看不到小程序这座大山,就去做了一个demo,然后经过半个月的反复投稿审核失败,一系列重新投稿审核失败的恶性循环,我终于得到了大家所看到的。 “玩物会”微信小程序:

支付宝开发工具_支付宝小程序开发教程_教程支付开发宝程序小程序下载

如果不考虑性能和各种复杂的动画,小程序的体验已经非常接近原生应用了。

主流媒体对小程序的解读有很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小程序的特点。

1 小程序 VS APP

我们先举个例子来直观感受一下小程序和APP的区别。 大家都用过支付宝,里面包含很多小服务:手机充值、城市服务、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燃气服务,还有很多服务。 这些小型、功能单一的服务都放在支付宝的超级App中。 你不认为有什么问题,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如果把这些小应用单独拿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App,就需要下载并安装每一个服务。 而且这些服务很多可能几个月才使用一次,甚至只能使用一次。 但它会长期占用你的手机空间。 大多数人可能不喜欢这个模型。

微信小程序有点类似于上面寄生在支付宝中的各种服务。 它们具有服务简单明了、使用频率低的特点(你不能每天交电话费,也不能每天交水电费)。 如果把这种服务单独做成App,一来开发成本高,二来用户的手机空间有限,所以这些小服务就被“折叠”到了微信里。 无需下载和安装。 用户需要使用时只需搜索即可使用。 完成后立即离开。

轻量级、功能单一的服务,适合小程序; 而业务复杂的应用则适合应用程序。 我不太同意主流媒体的说法:低频适合小程序,高频适合APP。 这个说法太绝对了。 低频和高频不应该成为适当和不适当的分界线。 微信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应用。 很多人一天打开十次以上。 当我使用微信时,我使用小程序服务。 这种情景合理吗? 我认为微信超高的使用频率可以弥补小程序入口较深的缺点(而且官方尚未给出入口位置)。 另外,低频和高频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很难定义。 一天使用一次算低频还是高频? 支付宝算低频还是高频?

因此,你的思维不要被低频和高频所限制。 这确实不是关键。

轻和重是小程序和应用程序根据其特性的区别。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关于按照产品规模划分小程序和APP的观点:绝大多数创业者在MVP阶段都会采用小程序解决方案; 一旦产品发展到一定规模,创业者仍然会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

美味无等待最初只为用户提供微信上的“排队”服务。 您只需扫描商店二维码即可购物。 当您即将排队时,该服务号会向您发送微信提醒,因此您无需在店内排队等候。 这样的场景非常适合现在使用小程序进行开发。 符合业务简单、频率低(不能一日三餐,每次都要排队)的特点。 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太水迅速推出了自己的App,并尝试将用户转移到自己的App上。 围绕“排行榜”这一核心功能,App增加了评论、实景照片、排行榜、美食话题等一系列附加功能。 这样,一个简单的MVP产品切入用户的某个痛点,成功后立即推出一系列“联动功能”。 这在互联网产品中太常见了。 滴滴以网约车起家,发展到私家车、快车、拼车、代驾、接驳车、公交车; 罗辑思维从一个每天推送语音消息的自媒体,到在微信上卖书,再到现在推出自己的App gets。 玉美视和罗辑思维在微信生态系统中取得巨大成功后,为什么不推出应用程序呢? 深化微信内部的产业链不是更好吗? 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单一服务在中国很难产生回报,产品需要不断的链接。 国内支付习惯尚未养成,目前情况下卖服务很难赚钱,尤其是To C产品。 大多数产品将依赖主导产品进入市场。 获得用户后,他们会开发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和附加功能。 只有这样,他们才有盈利空间。 任何产品都很难保持克制而不扩张。 这就是资本和模式的需要。 张小龙一向讲克制,一直在与腾讯内部诸多“势力”较量,但微信依然成为了超级App,而且越来越臃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是商业模式的趋势,也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如果你熟悉成熟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有多广泛,这个结论就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那么小程序是否可以承载这些额外的增值服务,让开发者逐步完善自己的产品和业务布局呢? 目前看来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这违背了小程序的初衷。 即使微信放开政策,想象空间也很小。 你只能在微信指定的小范围内进行流量变现,远小于独立App带来的价值。

第二:对微信生态的不信任导致了这次“出逃”。 最近我和一位创业者聊天,我问他,小程序出现了,你还会考虑做APP吗? 他说:是的,小程序、APP都会考虑。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总觉得小程序不是我自己的,APP会给我一种稳定感。 我会觉得我对APP有绝对的控制权。 即使我做小程序,也只是为了给我的APP吸引流量。 有这种感觉的人应该不少。 可能是对Web App技术的不信任,对在另一个应用上构建一个应用的模式的不信任,或者是对腾讯的不信任。

腾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毫不留情。 Ubu、虾米音乐、微软小冰都被微信干掉了。 更不用说淘宝了,相爱、相杀、斗智斗勇,每年都是大戏。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很难界定。 由于这些产品只是依赖微信的关系链,并不完全寄生于微信,被封杀只是失去了一个推广渠道。 没有微信和微博等其他媒体。 而对于完全扎根于微信生态的小程序来说,如果被规则封锁或者打压,几乎没有出路。

那么这个App可靠吗? 目前看来确实比小程序可靠很多。 重点是生态大师的格局。 谷歌和苹果都是科技界的顶尖公司。 这类公司的盈利方式、经营方向、产品水平都比普通公司高出好几个级别。 他们关注技术趋势和标准制定,很少关注消费者业务。 与企业家竞争。 此外,谷歌和苹果对开发者抱有更加“合作的心态”。 我需要你帮助我发展生态系统,你需要我为你提供一个平台。 这些引领技术方向的企业,更容易给创业者足够的信心。 相反,腾讯在C端消费领域投资了很多公司:京东、滴滴、饿了么、人人车、盛大文学、龙猪直播,几乎涵盖了电商、金融、娱乐文化的各个方面, O2O、在线教育等,在这个领域,创业者几乎不可能绕过腾讯的利益圈。 腾讯既是裁判,又间接是运动员。 腾讯能否保持公平、公开的态度,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第三:微信与微信之间存在的小程序将承受更大的监管压力。 微信不仅会受到来自微信的政策压力,还会受到来自苹果的政策压力。 小程序的政策环境只能是更加苛刻。 虽然支持小程序,但据说苹果不允许小程序里有游戏; 每个用户最多只能安装20个小程序; 这些限制首先是来自外部规则的压力。 毕竟微信是一个依赖另一个生态系统的Ap​​p,会受到制约。 随着小程序生态的发展,这样的内外部压力会逐渐增大,创业者重新选择APP的情况并不罕见。

因此,小程序将与原生应用更具互补性,服务于产品的不同阶段。 建议创业者在产品前期用MVP思维打造一个小而美的产品,开发成一个试错的小程序,利用微信天然的获客能力和传播链进行推广。 后期我们会考虑将流量引向原生APP,实现流量变现。

尽管存在上述诸多不稳定因素,但小程序生态的出现对于中国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来说仍然是一件好事。 它给了独立开发者和初创团队更多的想象空间。 以前不敢尝试的想法可以使用小程序。 这个平台是一个试错平台,期待更多小而美的产品在微信上爆出来。

2. 小程序的到来,现有的众多APP将如何应对?

按照目前小程序的定位,排名靠前的中大型应用并不是小程序的“菜”。 小程序更适合功能单一、操作简单的轻量级产品。 大多数产品仍将基于本机应用程序。

但我预计大多数各类应用程序(阿里巴巴产品除外)都会推出相应的小程序版本。 适合小程序的,自然会开发小程序版本的应用; 非常大的应用程序也会想办法把自己的一部分业务拆分出来,开发成一个小程序。 原因有以下三个:

聚焦热点,温习存在。 是一种难得的无污染、低成本的营销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多了一个流量入口,微信的关系链不容小觑。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没有人能确定小程序的未来是光明还是黯淡。 所以面对不确定因素,采取防御姿态很重要。 没有比第一个在新生态系统中推出自己的产品更好的防御方法了。 尤其是对于不具备技术和数据壁垒的企业来说,其产品很容易被替代,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措施。 支付宝、QQ、微信等超级应用都抱着观望态度在WP平台上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产品质量和版本更新速度差得让人不忍直视。 “看字看色”的态度不言而喻。 反正这个平台有我的产品。 如果平台发展起来,好用户增多,我会加大投入,完善版本。 如果有竞争对手的产品出现,我会快速迭代并杀死它。 如果平台发展不好,我反正也不会投入太多。 ,挥挥手,跟微软说再见吧。

3 张小龙说搜索就能打开小程序到底在说什么?

张小龙在发布的微信截图中提到,用户可以通过扫描或搜索的方式打开小程序。 扫描这个场景,很容易想象到二维码是附着在各种营销活动上的。 用户可以扫描或长按二维码打开小程序并享受服务。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搜索”这个动作。 这次搜索的搜索对象是什么? 能否利用语义分析和人工智能来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微信掌握着海量用户数据),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

用户进行搜索时,其初衷是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而不是为了获取App。 他并不关心服务来自哪个App。 如今的原生APP给信息和服务加上了一层外壳,成为一座封闭的孤岛。 当用户需要使用服务时,无法直接访问服务。 用户和服务之间有一个“外壳”。 这也是APP给人感觉“厚重”的原因之一。 百度当年的“盒子计算”也是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它直接使用服务作为搜索对象,搜索后立即获取并使用(这与现在小程序的概念非常相似),从而去除了应用层。 构建在服务之上的外壳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小程序属于云应用,理论上可以消除这种信息孤岛,直达应用。 我非常希望小程序的搜索是语义搜索,搜索用户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搜索小程序中的关键词。 那么小程序可以实现这个或者类似的概念吗? 我们先来看看百度“盒子计算”的技术架构:

支付宝开发工具_支付宝小程序开发教程_教程支付开发宝程序小程序下载

最难的部分应该是确定需求并准确分析此框中的技术。 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还处于理论阶段,还没有好的商业案例。 小程序想要实现这样的能力是相当困难的。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小程序的所谓“搜一搜”仍然会搜索“应用”的关键词和热词。 那么这和应用程序分发有什么区别呢? 腾讯关于不运营应用市场的声明颇受争议。 无论如何,一个看不见的应用市场仍然存在。 SEO、ASO等概念很可能再次出现在小程序生态中。

4、小程序的开发成本真的比原生应用低吗?

考虑两个方面,开发成本和推广成本。

原生APP一般需要针对iOS同时开发两套,而小程序只需要开发一套。 毫无疑问,这是小程序最大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程序是“跨平台”的。

具体到开发效率,遗憾的是,现阶段,在开发一整套逻辑应用时,小程序的开发效率是低于APP的。 小程序独立打造了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我们常说不要重复造轮子,但是现在小程序都是裸奔的,你还得自己重新造轮子。 iOS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有大量成熟的组件可供使用。 相反,小程序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优秀的第三方组件可用。 官方提供的组件接口很少,实现功能没问题,但是你自己定义组件属性和样式就很难了(这真是奇怪,所有的组件都没有任何设置样式的接口)。

我们的团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并开发了同样简单的天气应用程序。 拿到iOS的UI设计稿后,花了两天时间轻松完成。 各种交互不需要UE,都是iOS上常用的动画。 在Web前端,我拿着设计稿找到了UI:我无法实现这个透明状态栏,因为小程序的状态栏必须在那里。

我只能为底部的标签栏设置颜色和图片,但无法在设计稿中制作样式。

我无法更改轮播的指示点。

UI疑惑地看着他。

我们在小程序开发中遇到的两个最困难的问题是:

缺少统计和绘图组件,以前的无法使用,只能用于绘图。 你可以想象这需要多少时间。 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修改一个基于.的开源绘图组件,使其能够支持小程序。

小程序不支持此功能,大量静态HTML页面无法在小程序上显示。 如果要支持格式化文本显示,目前有两种想法:

编写一个工具,使用正则表达式解析HTML并将其转换为小程序标签。 这个过程很繁琐,不仅要处理标签,还要处理样式。 例如,HTML中的ul标签就非常难处理; 又比如小程序中不能嵌套(嵌套后内部文本样式失效),而这种嵌套在HTML中太常见了。

为wxml编写一个文本编辑器,并使用这样的编辑器来重新输入和格式化文本(这是小程序带来的好机会)

原生支持小程序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支持的话,那么以前开发的各类程序都可以再次在小程序中运行。 iOS --> 微信 --> 小程序 --> 这种复杂的结构令人难以置信。 但有可能微信会开放一个只支持CSS+HTML而无法运行的。

开发者在开发小程序之前必须提前充分了解这些技术问题,并在设计和功能规划中尽可能避免。

现阶段,如果你想按照你的UI设计来开发,将会是相当困难的。 有人说,小程序目前还处于内测阶段,未来还会出现大量组件。 我毫不怀疑组件会出现,但是组件的质量如何,开发者的积极性如何,能否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都是未知数。 国内能静下心来搞开源的开发者真的很少。

至于推广成本和用户获取,很多人认为小程序具有绝对优势。 他们在微信内部,应该更接近微信关系链。 但微信目前还没有小程序分享的接口。 也许将来它会提供新的界面。 也许它将小程序与公众号绑定,并利用公众号进行传播。 也许它根本不会提供小程序的分享接口。 谁知道?

APP用户获取成本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用户手机上的APP已经饱和。 我们无法将新兴生态系统的用户获取成本与已经饱和的生态系统进行比较。 当小程序生态饱和了,这个成本还会低吗? 当你点击微信订阅号时,耀眼的红色数字是否让你眼花缭乱? 你认真读过多少篇文章? 大量的用户不称为用户。 获取真实用户的成本从来都不低。

还是建议开发者真正专注于自己的产品,不要只关注微信的沟通优势和平台优势。 由于小程序的门槛较低,竞争将远比iOS和iOS激烈。 经过这么多年的Web开发,积累的大量前端人才很有可能被这波热潮释放出来。 把精力放在产品的打磨上,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营销才是正路。

5 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未来将如何发展?

预测订阅号和小程序将共存; 服务帐户和企业帐户将慢慢“消亡”。

订阅号和小程序之所以被保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属性:订阅号具有媒体属性,小程序具有服务属性。 从微信目前对小程序传播分享的限制来看,小程序只是为了提供服务,不具备很强的媒体属性,所以这两个不同属性的“账号”应该是共存的。

服务号本身就是一个怪人,是微信为了平衡用户体验和高级功能而做出的中间产品。 大多数微信媒体、商家、创业团队都同时拥有订阅号和服务号。 他们利用服务号的高级界面提供服务,然后将链接附加到订阅号的模板消息或菜单中进行推广。 你可以做任何事。 绕过服务帐户限制。 这样的平衡对于开发者来说好处不大,也不一定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巨大的体验提升。 它没有像订阅号那样每天发群消息的能力,也没有小程序近乎原生的体验(大部分服务号的体验真的很糟糕,很糟糕,很糟糕,很糟糕。如果你不不绑定微信,每次登录都要进行身份验证,没有缓存能力,比如招商银行的服务号,每次进入都要输入十几位身份证号码或者卡号(你生气了吗?),那么服务账号的价值是多少呢? 小程序可以集成到订阅账户中,那为什么要创建这么多账户呢? 当然,张小龙不太可能直接砍掉服务账号。 这个任务留给开发者去选择,自然就会被淘汰。

对于企业号来说,它的价值在于微信提供了一个导入和管理企业员工关系链的便捷工具,仅此而已。 用过企业号的人都知道,体验真的很差。 移动终端本身只适合显示信息,不适合输入信息。 但企业账户的信息录入操作量较大,操作难度极大。 由于企业账号的价值在于便捷的员工关系链管理,只需要将员工关系链开放给小程序,给企业的小程序一个沙箱环​​境,然后用小程序替换企业账号即可。

相比小程序带来的机遇和红利,我更认同小程序的理念,简单、干净、即开即用。 这正是当前互联网产品形态所缺乏的,也是用户迫切需要的。 小程序给我们的产品经理上了一课产品哲学:有时候,少即是多。 只有让其触手可及,创业者和用户才能更贴近,更轻松地传递你的商业价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