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飞
【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场景中,用户只需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即可完成支付。 甚至在一些满足“免密支付”的场景下,用户甚至可以将手指一起动起来。 所有动作都可以省略。 可以说,无密码支付这种无需密码、无需消费者签名即可完成的快捷支付方式,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根据银联此前公告,自2018年6月1日起,银联小额免密免签证支付业务单笔限额由300元提升至1000元,为用户带来诸多便利。 但层出不穷的无密码支付被盗事件似乎并没有让消费者完全有信心使用这一功能。
在国际上,小额免密码、免签证支付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支付方式。 在国内移动支付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银行卡默认启用的基本功能之一。 民生银行技术部专业人士介绍,当发生小额免密码免签证交易时,支付端与银行之间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字验证,需要证书认证才能完成支付。 如果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完成快速支付,平台最终会调用银行的接口,这也需要数字验证。 因此,纯粹从技术角度来看,银联、银行和支付平台都为小额免密码免签证支付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足以有效控制风险,无需担心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无密码支付的欺诈和纠纷案件往往并不是由于支付产品本身的技术漏洞造成的。 用户主动提高安排和预防意识同样重要。 一般来说,实施免密码免签证支付需要用户同意并查看相关条款,并在提供手机号码进行验证后完成关联授权。 用户在注册使用软件或进行支付时,如发现含有“同意”、“授权”等字样的条款和选项,一定要仔细浏览、阅读、筛选后核对通过,不要轻易完成授权。 同时,用户应充分考虑自己在平台消费的频率和金额,对于低频或大额交易谨慎选择是否启用免密码免签证支付。
此外,用户绑定手机号码后,一旦手机丢失或号码变更,必须及时申请解绑该号码与相关支付账户,防止该号码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或被他人盗用。回收,对用户造成人身伤害。 隐私泄露或银行卡被盗。 此外,用户还应注意支付账户的授权问题。 如今,人们使用的很多购物、娱乐、社交软件账号都可以与支付账号关联。 授权关联意味着风险关联。 一旦一个账户被盗,其他账户也很容易被盗。
此外,用户在高度重视支付软件安全的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地对待其他相关软件的安全问题。 并且要注意避免使用生日、手机号码等过于简单的密码,以尽量减少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