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小额免密免签单笔限额上调至 1000 元,你知道吗?

2024-06-01
来源:网络整理

海西晨报讯(记者欧阳飞 实习记者王德赛)近年来,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支付业务迎来了“一单付”新时代。上个月,银联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支付业务单笔交易限额由300元上调至1000元,引发媒体广泛热议。

事实上,免密码免签名服务早已在各支付平台推行,支付宝的“付款码”也以1000元作为免密码限额。此次限额调整之所以引发热议,并不是因为1000元限额太高,而是因为很多市民“浑然不知”。

我发现刷卡时不需要输入密码

“零通知”卡申请流程

林女士就曾遭遇过一次“支付尴尬”。近日,林女士去商场刷卡支付,突然发现商家把某银行的借记卡直接插在POS机上,轻轻一刷就能扣费。询问商家后,她得知,这是银联卡开通的“免密码免签名小额支付功能”,无需密码、签名即可扣款。林女士称,自开通银行卡以来,从未收到过银行关于该功能的任何通知。

记者到厦门一家国有银行办理储蓄卡,整个办卡过程中并未被告知该卡具备“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支付功能”,办卡过程中看到的协议中也未提及该项默认服务。当记者询问该卡是否具备“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支付功能”时,银行工作人员告知记者“请上官网查看相关协议条款”。查阅条款后记者发现,在该银行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协议》(俗称《银行卡合同》)中,并未有明确条款告知储户开通小额免密码支付服务,仅第27条写明“甲方(储户)同意按照乙方(银行)相关规定办理支付结算服务”,并表示“变更后的协议将在银行网站上公布,无需另行通知甲方”。

取消服务被阻止

银行客服人员“什么都不知道”

记者从银联了解到,虽然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服务采用默认开通、可选停用的模式,但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服务并不强制持卡人开通使用,持卡人可以通过发卡银行选择停用该项服务。在银联官网上可以清晰看到,银联卡小额免密码免签名交易单笔交易限额将从300元提高至1000元。不过,发卡银行在告知和取消该项服务方面似乎还未跟上。

记者持另一家国有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到银行网点询问免密码支付服务。虽然这是多年前开通的老卡,但银行工作人员仍表示,该卡有免密码、免签名支付功能。当记者表示要取消该项服务时,柜员称该网点现在无法办理取消服务,因为“系统未开通”。记者随后拨打该银行信用卡热线,电话客服人员表示,可通过电话、线下网点等渠道办理免密码服务取消,并给记者取消了免密码支付功能。

记者尝试拨打该银行客服热线,没想到客服人员却表示不清楚具体规定,建议记者向其所在城市支行询问。记者又联系了该银行厦门分行的三家支行,三家支行均表示,暂时不清楚具体规定和条款,建议记者登录银行官网查看相关规定。

安全免密支付为何遭遇尴尬?

厦门网(海西晨报记者 欧阳飞)无需密码、无需签名是支付升级的体现,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银联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支付服务于2015年上线,可以说是一项安全性极高的免密码支付服务。记者采访发现,双免服务是基于IC卡技术的服务,而该技术的安全性已在业界得到实践和广泛认可,因此银行敢于将该服务作为银联IC卡的基本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针对小额双免服务,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为持卡人设立了专项赔偿基金,提供72小时丢卡保障服务,此次提高额度后,丢失卡的风险并未增加,同时上述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完善,银联还同步提高了持卡人赔偿金额(每位持卡人每年最高累计赔偿300万元),保障持卡人不受损失。

拥有数万的赔偿保障、高度安全的技术支持,为何银联的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支付受到如此多的诟病?原因就在于发卡银行没有做好告知义务。银联作为卡组织,并不直接面对客户,持卡银行才是落实告知义务最重要的渠道。

专家表示,双免服务是发卡银行向持卡人提供的服务,发卡银行应当履行合理的告知义务。中国银联也表示,中国银联已通过公告及时告知持卡人,同时也通过业务规则向各银行提出明确要求,要求银行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向持卡人告知双免服务事宜。

有人会问,其他支付平台的免密码、免签名功能为何没有引起公众这么大的反响?一方面是公众对银行和银行卡的信任和期待,而如此便捷的服务却因为发卡银行的“不通知”、“不作为”而成为众矢之的,这不仅令人惋惜,也让人为银行的“不专业”感到惋惜。

希望一些发卡银行珍惜客户的信任,尽快落实告知义务,避免银行因缺乏知情权而损害信誉,持卡人因不知情而遭受损失。

分享